【阅读提示】今年以来,杭州日报新动作不断,“实时新闻”的成功运作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从 “实时新闻”诞生以来不断微调、更新的版式、内容、文风中可以看出,这个刚刚成立的团队非常有想法、有活力、有诚意,已经赢得了读者的好感和赞许。
数分读秒呈现有诚意新闻 全媒体武装打造“特种部队”
杭报在线“实时新闻”探索报网无缝对接
一只钟表——这是杭州日报实时新闻的LOGO,自2013年4月1日诞生以来,实时新闻部的全体采编人员全力投入“数分读秒”做新闻的工作状态中。
“记者下基层”不是口号,而且是一种自觉,一种必须,因为新闻现场没有记者的身影,实时新闻就没有生命。
有了实时新闻,新闻,不再仅仅是躺在报纸上的铅字,就像是被“3D”技术激活的当日故事,立体多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变得画面感十足。实时新闻里有许多读之有味的现场新闻。《大客卡在涵洞里》,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事,但因为有记者在现场执着守候,就像连环画一样被挖出了有意思的细节:“本该往城南走的大客车,为什么卡在了城北的铁路涵洞里?”答案“站外组客”呼之欲出,司机在现场躲躲闪闪的行为有了注解。《秋涛路上有“波涛”,半小时8辆电动车水中抛锚》,水深,公交车开过,路面就起了“波涛”,不知深浅的市民骑着电动车“冲浪”,结果纷纷中招,图文并茂。《丢了面子,也丢了车德》,说的是一位女司机晚高峰逆向行驶不肯让,还锁车走人,导致水星阁门口堵了近两小时。写被堵的司机,“叫拖车来拖走么算了!”一名小伙子忍不住了,冲上去拍了几下引擎盖;写维持秩序的民警,赶紧上去拦住:“别冲动别冲动,弄坏了要赔的!”写一位被妈妈牵着手的四五岁小女孩,“这个阿姨怎么这样子啊,她挡在门口,爸爸的车都进不来了,我想跟爸爸一起吃饭。”……没有现场,就没有这些让读者身临其境的画面。
新闻变得有深度更耐读。4月3日,一对父子在小区景观河罹难的消息牵动人心。实时新闻频道围绕时间轴全程播报营救过程。得到不幸的消息后,编辑记者收拾心情冷静解构三个导致悲剧的致命细节:没有刹车的童车、没有护栏的河边公园、满是淤泥却温情脉脉让人掉以轻心的景观河,悲剧令人警醒;深夜,记者再赴北景园,敲开了这个不幸的家门,默默地倾听,白天一直没有落泪的年轻妈妈在痛苦的抽泣中诉说,可爱的孩子和深爱孩子的爸爸——透过记者的笔端,让大家知道宝宝和爸爸并不是白天那冰冷的身体,他们曾经是那么鲜活和美好的存在。第二天的报纸“深”、“透”地完整整合了网络频道的精华。
4月19日,记者在完成采访任务回报社的途中偶遇突发,一新手试车,撞倒了一名骑电动车的妇女。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让现场的每一个人揪着心,因为和妇女头上流出来的血成正比的,是等待120的时间——一分一秒的等待中,那血从巴掌那么大,扩散成脸盆那么大,还在继续扩散。下午5:02,一位姓李的女士急得眼泪都掉出来了:“我是第一个发现的,4:47打的电话,到现在120都还没到!开始她还很清醒地跟我说话,现在话都说不出来了……”5:10,一个穿白色T恤的男子急匆匆冲了过来,在女人身旁蹲下,看了一眼就哭出了声,他语无伦次的话让围观的群众更加焦急,“她有孕,三个月了,孩子……”5:23,“你们快让开!别挡着路!”人群里有人大喊了一声:120到了……现场视频、图片、文字,以“新闻连续剧”的形式发到编辑后台,并呈现在实时新闻频道。第二天,《120怎么还没到?对于现场所有人来说,2160秒真的太漫长》,实时新闻版全版报道。这位妇女没有生命危险,孩子没了——这样的结尾,我们传递的情绪肯定不是庆幸!
新闻变得回味无穷。4月16日,实时新闻记者采写的一则法院稿爆红网络。稿件说的是一桩涉嫌危险驾驶罪的案子,虽然当事人已经承认醉驾,但是作为辩方律师,却抓住司法程序上的不严谨,毅然为他做了无罪辩护。庭审过程火花四射,辩方律师几个犀利的问题直问得当事交警面红耳赤。报纸大幅版面作出报道《昨天有场法庭辩论就像一场反转剧》,逐条还原控方证据被一一驳斥的过程。此案经报道产生了巨大反响,网站、微博点击量、浏览量、回复率一再刷新纪录,庭审激辩带来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案件本身。“网友白兹:律师律条娴熟,辩护精准,反应机敏,表述得体,不蛮不妖,不卑不亢,看似为当事警官出了难题,实则对提高公安队伍执法水平有耳提面命,醍醐灌顶之效”……实时新闻频道将第二天的社会反响集纳成专题,此案至今仍余音绕梁。实时新闻的时间轴除了“顺时针”互动,还推出这样的“逆时针”互动,当日同版的《合力抓贼的上海警察哥哥和杭州书包弟弟,昨天爆红沪杭两地微博圈》的消息,同样以“逆时针”互动的思维,在第二天再次成为点击量走红的“回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