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丛杨:用笔下的文字传递正能量

 

    我是个新记者,没有前辈那么多的经验,也许报社派我来参加座谈会正是看到我的年轻,让我说一下一个年轻记者的态度。

    说中国梦,我想到的是过年期间央视推出的一个话题:“你幸福吗?”

    当时和许多人讨论过这个话题,你幸福吗,你理想中的幸福生活是什么。印象深刻的是当大家热火朝天的在说幸福是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赚更多的钱,明年能出国旅行的时候,一个实习生却说,我的梦想是少有所学,居有其所,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我的梦想实现了,我就幸福了。

    他虽然说的自己的小幸福,却也涉及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是许多人共同的梦想。而我们作为社会声音的传达者、监督者,关心的就是这些有着小小梦想的普通人,把他们的声音反映出来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

    我当记者的时间不长,今年是第二个整年。刚刚开始的时候,在国际国内部,知道路灯下的芭蕾女孩只想要一个更好的环境继续学跳芭蕾,也知道涉恐博士翟田田回国想继续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位,虽然极力想帮助他们,但无奈鞭长莫及,只能写出报道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

    第二年,开始关注财经新闻,在采访中我看到了众多企业家的成功,更看到了创业者的艰辛,年轻的APP应用开发者想要更多的下载量以带来广告投放,大学生想让自己的新设计得到更多的赏识,就连已经形成规模的义乌圣诞用品厂商们也希望欧洲经济的低气压期早点过去以恢复过去的订单量。反应他们创业中所遇到的难题,牵线搭桥让更多的成功人士来帮助这些创业者,或者通过报道让这些创业者得到更多的机会,让我有了充实的感觉。

    两年的经历让我理解到,年轻记者不能只有冲劲,更不能只是看客,仅仅当一个公共信息的传播者;重大事件的记录者,更不能一看到有负面新闻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冲到前面当一个批评者,只揭露谎言虚伪,不寻找对症的解药。

    在很多时候,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关注社会百态,甚至是有预见性的将有潜在隐患的问题反映出来,提醒民众和相关部门的注意。

    我们身在媒体中,其特性赋予了我们监督的权利,所以我们既是社会现象的“放大镜”,又掌握了社会舆论的“方向盘”,所以更应该保持客观谨慎的态度,用理性的观点看问题,做报道,特别是年轻的记者,更应该用创新的视角。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网络等新媒体短平快的夹击下,传统媒体的记者更应该深入基层,传递社会的心声,挖掘社会事件的本质,助力化解社会矛盾,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用笔下的文字来传递正能量。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青年时报记者 丛杨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