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李阳阳:记者的社会责任是向上、向善、向美

 

    作为《钱江晚报》一线记者,我眼中的记者社会责任应该是向上、向善、向美。

    向上。何为“上”?即进步、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的一种豪气和信心。

    我国著名记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也曾说过:“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

    作为一名记者,就应该永远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既能想到,也能做到。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经历之后,我们会面对很多同质化的新闻素材,重复感会不由自主演变成一种倦怠感。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能够回归基层、走进现场。

    新闻故事中,寻人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素材,但2011年9月的那次寻人让我至今难以忘记。诸暨病重的94岁老人,希望临终前再见一面自己的女儿,但他们已经失散了50多年。

    时空的变迁更替,让这个中断了50多年的寻人变得难上加难,但这却是一位老人的临终心愿。9月9日,第一篇报道见报《急寻王莲香——94岁的老母,想看你最后一眼》,本报96068接到了很多线索,我从上午核实到下午,几十个线索都断了,直到中午,接到一个来自余杭的电话,王莲香找到了!

    当晚,我们再次出发,陪同王莲香赶到了诸暨,见面的一瞬间,几十年的思念,只剩下汹涌的泪水。灯火初上,婉拒了王家的晚饭,我和同事回到了杭州,肚子是空的,但心里却是暖暖的。

    向善。三字经中有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面对复杂的新闻事件,在实际采访中,要严守新闻职业道德,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因为我们的初衷都是善意的。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不凭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断采写新闻,不追求轰动效应。

    4月15日波士顿爆炸案,造成一名中国公民不幸遇难,就新闻可读性而言,对于这位遇难中国公民的相关信息会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但对于他的家人而言,这样做无异于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不过,我们很幸运地看到,第二天见报的很多媒体都起了类似这样的标题——《波士顿一名中国留学生遇难 家属要求不公布姓名》。

    的确,这就是一个轰动效应和新闻伦理的选择,也是对一个记者社会责任的考验。努力向善,不刻意追求轰动效应,应该是我们每位记者的职业操守。

    向美。有句话说,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作为记者,我们更应该能够寻找最美、发现最美、传递最美。

    2012年,一个人感动了一座城,他叫吴斌,我也很有幸参与了这个报道。在报道吴斌事迹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最美的能量,它让整座城为之动容。吴斌是最美的代表,但平时生活中一个个好人、好事也是最美,因为他们都是在传递正能量。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通过我们的努力,向上,向善,向美,争取做最美的新闻工作者。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钱江晚报首席记者 李阳阳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