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普通记者,我以为,媒体作为公众的代言人和社会良知的守护者,在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上,体察民意、顺应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因此,不管媒体发展到哪个层次,其核心都应是民本取向,是民生情怀,是民权代言,为共筑“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当年,“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揭露黑暗,鞭挞无良,是记者的责任。今天,我们浙江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两富”现代化建设大业中,继续需要我们的媒体当好“使者”,架好“桥梁”,坚持“三贴近”,深化“走转改”,切实转变文风,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我们浙江媒体既要做到坚持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也要营造一个有利于稳定局面的舆论环境。这些都是我们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更是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本月16日,省委书记夏宝龙走访浙报集团时,考察了《浙江日报》重大主题报道和热点引导成果展示。他对浙报集团近年来实施全国化、全媒体战略,围绕省委中心工作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新闻传播能力的做法充分肯定,要求主流媒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要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有定力、有作为,善于发掘事物的本质,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集聚起引导舆论、推动发展的巨大正能量。
今年是浙江治堵工作实施的第一年。上周,《浙江日报》连续6天推出佳友民情快车开往城市“堵点”系列报道,从医院、学校、市场、主干道等拥堵点入手,记者深入现场一线、采用体验式手法,用平民化视角报道百姓普遍关注的拥堵难题,通过小事件烘托大主题。突出报道老百姓关注的民生实事,写百姓听得懂的实话。不少读者给我们打来电话,说这组报道真实、亲切、现场感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实践证明,新闻工作者走出高楼大厦、跳出文山会海,深入城乡基层、贴近人民群众,才能写出更多生动鲜活、情感饱满、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
我想,我们选择新闻行业,我们做记者,支撑我们的肯定是新闻理想,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公平正义的新闻理想。问题在于,我们怎么认识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把新闻理想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点上,我们选择做怎样的记者——是做一个纯粹的“扒粪者”,还是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建设者,或者说是建设性的批评者。
就我个人的思考而言,我更愿意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建设者,我觉得这样更有价值。
现在既是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集成器”和“放大器”,做得好,可以推动解决矛盾,做不好,也可激化矛盾。我想,社会现实和国家民族的未来,要求我们的肯定是发现问题并积极地推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在这方面,我们媒体,我们记者有太多的事情可做,可以为老百姓的利益鼓与呼,可以为基层群众,为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办更多的难事、实事与好事。
树立“大众情怀”,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就以佳友民情工作站来说,除了日常的采编工作,我们还承担着浙报集团的信访接待工作,我们对来访读者的诉求,及时做好解释疏导和调查处理工作,做到“进门泡一杯热茶,出门说句您慢走”,不激化矛盾,不推诿责任,及时协调、推动政府职能部门重视民生问题,使其成为表达社情民意的一个窗口,着力解决了1000多件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我的主张是,新时期的记者,就是要积极反映人民心声,积极通达社情民意,积极为群众的利益奔走呼号!记者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那就是要下基层、接地气、问民生,倾听群众的呼声,走进百姓的心灵,因为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根。怀揣一颗真诚为民之心,扑下身子真正为民帮忙服务,就是今天新闻工作者的一种高尚而实在的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