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做一个合格新闻工作者”专题培训班有感
编者按:4月8日至12日,省记协在杭州举办“做一个合格新闻工作者”专题培训班,来自全省各级新闻单位的120余名媒体新进采编人员参加了培训。学员们普遍反映,通过培训班学习和研讨,不仅增强了对新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从事新闻职业的自豪感、使命感,而且学到了许多在原有媒体和岗位学不到的新知识、新本领。本刊选了10余位学员的培训心得刊登如下,相信对大家提升新闻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等方面,会有一定的启示。
这次培训最深的体会是:优秀的报道越来越离不开“文采”。
我2009年5月4日开始进入媒体工作。前辈教给我的写作思路是:不要形容词,不要自己添油加醋,只要将你看到的,白描一样写出来,将被采访人说的,原原本本地复述在报道里即可。
翻出之前自己刚工作时写的一篇报道《端午插艾防病又辟邪? 卖艾人卖草一天赚300块》,报道中几乎全部都是卖艾人在说。如第一小段是这样写的:在龙泉路上的早市上,有五六个卖艾草的摊点。摊主马师傅说:“我还有其他的事干。我是个电工,就在这个楼上班,八点半之前、下班之后做买卖。平时上班闲的时候也下来玩玩顺便看看行情。就是这两天有这个好机会,挤个时间,做不了几天。晚上下班之后去割艾草。”现在看来,如果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明了将马师傅的背景介绍一下,用他的直接引语只说一些更为有意义、有个人特色的字句,会更好一些。
看来,“白描一样写出来”不是机械地实录,还需要记者发挥“文采”。
文采,保持了讲故事时的个人感受。讲求“文采”,如报道中加入一些记者一些个人化的感受与描写,读下来,反而容易渲染情感,将读者带入情景。
印象很深的是《都市快报》2012年关于“最美司机”的报道。
连续报道中的第一篇《最后40秒,杭州司机吴斌强忍剧痛脚踩刹车、拉上手刹、打开双跳艰难站起、通知乘客、打开车门》,记者去了司机家里。“昨天傍晚,小雨簌簌,我和摄影记者买了一束菊花,骑着自行车,来到吴斌家。”还有这句:“昏黄的灯影下,悲伤无处躲藏。吴斌妻子,模样清秀,很瘦,缩在灵堂吴斌照片的身后,穿着一件黑色针织外套,可手心依然冰凉。”这样的文字多么传神!
培训时,江坪老师在讲课中提到,提高传播效果,要提高报道的感染力,其中不可少的就是文采。李丹老师的《新闻创优和记者的职业追求》中也提到记者三乐,其中一乐是大雅之乐,即讲求文采。
培训期间,多位主讲人提到一篇报道:《蝶舞鄞州满眼春》,报道整体构思就文绉绉的,将鄞州比作一只蝴蝶,分别从蝶飞、蝶绚、蝶恋、蝶舞四个方面报道。文内也有不少文绉绉的句子,如“第二张笑脸是首南街道高塘桥村村民蔡志英。在她家里,我们看到了一本本家庭账本,给这种变化沉淀下来的幸福做了记录。”
讲究“文采”也就意味着报道需要“雕琢”。我觉得,一份报纸,一个记者,到了一定阶段,都该多“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