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做一个合格新闻工作者”专题培训班有感
编者按:4月8日至12日,省记协在杭州举办“做一个合格新闻工作者”专题培训班,来自全省各级新闻单位的120余名媒体新进采编人员参加了培训。学员们普遍反映,通过培训班学习和研讨,不仅增强了对新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从事新闻职业的自豪感、使命感,而且学到了许多在原有媒体和岗位学不到的新知识、新本领。本刊选了10余位学员的培训心得刊登如下,相信对大家提升新闻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等方面,会有一定的启示。
“爱我新闻事业。”这句话是江坪老师在培训班上赠给我们的一句话。这句话既是江老60多年新闻人生经历的写照,更是对年轻一代新闻工作者的殷切希望的嘱咐。
江坪老师在给我们上课时,深情地回忆了他60年新闻的人生经历。如长者般的谆谆教诲,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报人心怀家国,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更展现了老一辈报人热爱新闻事业,以从事新闻工作为荣,以发展新闻事业为荣的使命感、责任感。
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有自己的新闻理想。
2011年,怀着对新闻理想的执着追求,我成为金报集团的一名记者,并被分派到金报集团永康分社工作。面对并不十分熟悉的环境,我们紧贴中心,审时度势,在2012年的世界水日策划了《永康水问:如何重建水信任》的特别报道,这组报道是分社6名记者历时两天,行程100多公里,对永康饮用水源地进行了实地探访,并采用连版的形式,组合6篇稿子、5幅图片,对永康饮用水源被污染,急需整治的现状进行了透析时的报道,引起了永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后在全市启动了“华溪风暴”专项整治行动,进行全面治理。
新闻记者是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的。
2013年4月8日,《金华日报》第八版“浙中特刊”刊发了一篇记者李艳采写的《金华石门中日友好林园疑云重重》一稿,作者以翔实的史料,和曾经的当事人讲述,对个别侵华日本老兵借促进中日友好为名,以捐资助学的名义,在曾经的日军驻扎地修建所谓的“中日友好林园”,实为祭祀牺牲的日军士兵,提出了正义的质疑。此稿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省政协委员、原侵华日军细菌战诉讼中国原告团团长王选表示,将尽快派宁波大学细菌战调查会的学生前来石门,对石门现在还保存的侵华日军的慰安所、炮楼等历史好好挖掘、整理,对上了年纪的老人做“口述历史”,为后人保留一段珍贵的史料。
作为新闻记者,如何承担“铁肩担道义”的重任?在当前媒介传播渠道多元化的格局下,新闻记者更应坚守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旋律,坚持“三贴近”,深入“走转改”,在新闻岗位上,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创作精品,做一名有能力、有责任、有道德、有思想的文化传播者。
新闻需要不断创新。培训期间,领导和老一辈报人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如何创新?作为一线新闻记者,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成为独当一面、思想创优、有影响力的专家型记者。
当前,各级新闻单位正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走转改”要求,对创新新闻报道提出了具体举措。作为新闻记者,更要深入学习,转变作风,扎根基层,拜人民群众为师,与群众交朋友,采写一批接地气、聚人气的稿件,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务实的作风,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新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