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做一个合格新闻工作者”专题培训班有感
编者按:4月8日至12日,省记协在杭州举办“做一个合格新闻工作者”专题培训班,来自全省各级新闻单位的120余名媒体新进采编人员参加了培训。学员们普遍反映,通过培训班学习和研讨,不仅增强了对新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从事新闻职业的自豪感、使命感,而且学到了许多在原有媒体和岗位学不到的新知识、新本领。本刊选了10余位学员的培训心得刊登如下,相信对大家提升新闻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等方面,会有一定的启示。
新闻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是,如何报道好这一曾经发生、正在发生或者是即将发生的事实,依旧是记者们一直需要思考的业务问题。
作为传统电视媒体工作者,传播正能量是工作内容之一,更是电视记者肩上的责任之一。但是受众在当今社会面对的是资讯丰富的信息化时代,故而传统媒体在传播正能量时就不能光靠嘴巴“吆喝”。
主题报道是电视新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可对于当今受众的消费需求而言,主题先行的报道又是他们最不喜欢看的新闻之一。而为了弘扬主旋律,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主题报道势必要占据电视新闻的大部分时间。为了做好主题报道,很多记者,尤其是新记者,常常会被主题带着跑,写出的新闻不仅行文硬而且“高大全”,让受众无法有效接收信息,甚至开始用遥控器调换电视频道。
省记协名誉主席江坪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60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他指出,主题报道必须“以小见大”、“化虚为实”。比如“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记者通过一个有血有肉的新闻故事以及对这个故事的连续跟踪报道,一场场关于“母爱”、“人生价值”等话题的的讨论陆续在社会中展开。这样的主题报道生动并且实现了有效传播,新闻报道的正能量更是在百姓生活中不断传递。而这股正能量更是激励着一线的记者继续努力做好新闻。
每一份工作都有优点和缺点。由于新闻工作的特殊性,我总感觉常常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继续工作。这是一种负能量,当它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可能就会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热情。但是,无论是省广电集团科技频道新闻部主任舒中胜,还是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他们从事媒体工作10多年来,却至今都能保持着较高的新闻热情。这让人不禁会问,他们的工作激情源于什么?是所有新闻人最初的那份认真、那份爱驱使她们追究到底的认真劲儿吧?为何我们总在抱怨工作太累、牺牲太多,而成绩却总是马马虎虎,也许真的是我们还不够用心,或者我们忽略了曾经从事新闻工作的热情。
当下的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种类也跟着不断衍生。微博、微信让所有的人摇身一变都能成为自媒体记者。面对时效性,电视在这些自媒体前瞬间逊色,如若电视记者再不用心,也不创新,那么势必会面临生存困境。
创新是所有事物的保鲜剂,同样,新闻工作者也需要它。当微博、微信冲击受众视线时,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等不少传统媒体已经开始积极应对。我们所在的地级台、县级台如何在信息社会中继续乘风破浪?创新!在浙江卫视的改革中,无论是新闻节目《新闻深一度》还是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其中都透露着五味元素:新闻的视角、营销的思维、人文的情怀、公益的诉求和综艺的包装。
虽然当前的新闻传播格局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自媒体缺少严格的把关人,没有足够专业的媒体人做更深入的调查报道,因此,传统媒体的优势仍然存在,但必须吸收新媒体的各种优点,比如增加节目的微博、微信互动,让传统媒体逆势而上不是没有可能。而主流媒体在社会中得到的认可更是所有传统媒体工作者继续寻梦的强大保障。
新闻梦想应该是甜美的,但是,寻梦的过程中总是充满各种酸楚。俗话说,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的确,寻梦不易,但勇于寻梦的人必定能见到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