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强调:要始终坚持服务人民为本,把“人民”二字镌刻在心灵深处,把更多的镜头、版面对准普通群众,把新闻写在广阔大地上。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强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推进新闻报道改进创新,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扎实有效地改进文风,增强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两位领导的叮嘱语重心强,发自肺腑,加重了新闻“人民性”的份量,道出了人民的心声,笔者以为“无冕之王”心装人民新闻定更美。
新闻报道有极强的政治性、真实性,受体裁、要素、篇幅等限制,要求文风清新朴实,不必词藻堆砌、文字修饰,更不允许添枝加叶、添油加醋,不象文学作品,可以随意艺术加工、想象、挥洒,新闻影像同样具有事实性、纪实性,也许没有艺术的加工塑造美,因此,新闻作品也许没有文学作品华美。
然而,优秀的新闻报道,同样有着艺术感染力、动人的文采,传播的审美性。特别是来自基层一线、人民群众的报道,真实反映了火热的生活、多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因此,文章朴实无华,有着泥土气息的美。新闻影像真实客观,同样具体自然美。新闻界前辈穆青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通讯,来自基层一线、来自人民群众,没有华美的词藻,有的甚至形容词都难找,但文笔激情饱满,报道真实细腻,文笔亲切朴实,对话发自肺腑,全是真情实感流露,皆是烩炙人口、感人至深的“美丽通讯”。
来自“人民”的新闻总有美。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实践丰富多彩,喜怒喜怒总有个性。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用心探寻总有金子闪亮,看你是否用心、真心去“开采”宝藏。人民群众中不仅有新闻题材,更有泥土气息的“美丽语言”。穆青曾说过,“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大都善于皆搏捉群众生活的故事、细节,善于运用人民群众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赢得新闻报道的出采、文采之美。
新闻之美,更在真情。动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来自对人民、对社会的挚爱。
老一辈优秀新闻工作者都把功课下在基层、下到人民群众中去。以人民群众结下深厚情感为纽带,作为获取优秀新闻报道的源泉。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从记者到官员,几十年间,心中始终装着对人民、对基层的深厚情感,他在新华社内蒙分社任记者时,有三分之二时间在基层、在人民群众中间。他采写的《夜宿车马店》这篇千字报道,没有优雅的文学词汇,没有半句空洞的政治语句,都是作者车马店住宿时庄户人家的所见所闻、一言一行,夹杂百姓家常话,泥土味厚重,极富农村气息,却生动地反映了农村改革初期的真实变化。今天再读《夜宿车马店》,依然感受到报道特有的时代美、乡土美,实在美不可言,被新闻界视作“美丽范本”。
以往,大报到小报都有大量短平快的平民式报道,如凡人小事、基层小特写等栏目,文字短而活,总如一篇篇精致的美文,更有大量基层通讯员稚嫩土气的报道,这些报道“人民”份量特重。勤于深入基层,心中装着人民,善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新闻报道才有含金量、才有人情美,才有传播魅力。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新闻工作者善于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到人民群众中去,写出了许多富有“时代美、改革美、中国美”的篇章,许多记者装备好了,拍出的新闻图像更加精美多彩。但是,也有许多记者,有的还打着“首席”两字,真把自己当作“无冕之王”,善于跟领导走,跟着会议走,跟着利益走,有的懒得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做功课,打打电话,要些材料,报道看似很有“高度”,很受领导欢迎,但对人民群众看来官样味足、面目可憎。许多报刊一版占满领导活动、商务活动,会议、指示、参观、检查、奠基等等,甚至广告也占据重要位置。这样的传媒,有何美感?源自基层、源于生活、多用群众语言、群众形象的新闻作品,往往鲜活生动,富有“生态美”、“泥土香”。“闭门造车”、 “道听途说”的所谓“新闻”,总是呆板乏味,毫无美的感染力。
诚然,新闻工作者作为“喉舌”,总要把握主旋律,坚持党性与人民的统一原则。需要用笔墨、镜头反映党和国家大事、时事政治、形势政策、领导活动等大局性、全局性的新闻,需要站在高度为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其实写好这些政治色彩的报道,只要用心写作,悉心拍摄,同样有美丽清新的文风。但是,新闻倡导“以小见大”,从人民群众中来的新闻报道,总是生动活泼,更有亲切性、现场感、说服力,从基层与人民群众的故事、见闻、言行中,挖掘新闻亮点,更能反映波澜壮阔的时代美、改革美、中国美。
可喜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两字频率更高,语调更重,习近平总书记就职演说20分钟, 人民”两字出现了19次。习近平还强调过要牢记人民政府前有“人民”两字”。中央领导心装人民,增强了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责任感、使命感,怀着心装人民的情感,“无冕之王”放下架子,纷纷下到基层与人民群众中去“接地气、长灵气”,于是,领导活动报道压缩了,人民群众中来的报道多了起来,新闻更新、更美、更亮了。
美丽中国需要美丽声音、美丽镜头和美丽文风。怀着崇高使命的新闻工作者,当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已任,心装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把笔墨与镜头,对准基层与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浓墨重彩讴歌人民,多写人民语言的报道、多摄人民主角的影像,那么,新闻更显中国之美、时代之美、人民之美。美丽中国期盼美丽新闻、美丽传媒,新闻工作者也将成为更美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