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中国第十四个记者节。为了庆祝属于新闻工作者的这个特殊节日,丽水日报社继11月2日举办了职工运动会后,昨日又举办了报社领导答记者问、演讲大赛等一系列精彩的活动,报社全体员工激情参与,共享快乐。
员工与领导“我问你答” 共谋报业发展大计
“我们报社的记者队伍勤奋、努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丽水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邢长勇,党委副书记、总编辑丁子洋与二十多位记者、编辑代表一起,采用“领导答记者问”的交流形式,共谋报业发展大计。
今年以来,丽水日报社在新闻宣传上亮点纷呈,经营上平稳上升,事业发展上稳步推进,队伍建设上大大提升。在座谈交流过程中,报社领导共回答了记者、编辑们提出的9个问题,大到新闻内容改革、内部管理改革、报业大楼建设、报业发展目标,小到普通员工待遇、办公设备等问题,深入浅出、细致入微地进行了解答。
有记者问,在多媒体时代报纸也在面临转型升级,如何把报纸办得更好看、更有用?邢长勇从如何调整版面内容、挖掘潜在读者等角度作了解答,他表示,报社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为谁办报?办给谁看?在关心受众的需求,“把脉”读者的需求点上,需要进一步地去研究和探索。在服务理念上,将更加有用、有价值、实用性的新闻体现在版面上,满足更多民生需求,把《丽水日报》《处州晚报》办得更加好看,吸引更多读者。
“我们的爱才之心是不变的!”在回答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方面,邢长勇表示,要留住人,更要留住心。今年以来,报社不断创造机会,大规模地组织采编人员、印刷厂员工到外地“取经”,在建设人才队伍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探索,在打造“厚德自强、和谐卓越”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今后发展战略目标上,拧成了一股绳,凝聚了人心。
“我对自己的工作评价是‘埋头苦干,用心琢磨’;对记者工作的评价是‘勤奋、努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对报社的展望是‘前景光明’!”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邢长勇信心满满地说。
演讲大赛激情昂扬 展现报人动人风采
《有一种精神叫晚报》《有这样一些女人》《梦想》《我是记者》……这一个个激情昂扬的篇章,出现在昨天晚上举行的“记者节•五分钟最感人故事演讲大赛”。丽水日报社的记者们用最真切的语言讲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那种让晚报人激情燃烧的力量,是团队和集体的力量;那种让晚报人奋勇前进的精神,就是我们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校对的工作,就是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才能揪出错误。”“在这里我看见了一些别样的风情、不一样的风景,遇见了一些让我们感触颇深的人和事。”“我想这就是记者,我们总是冲在一线,却站在幕后。”……17名来自报社各个部门的演讲者用朴实而又真诚的语言,分享新闻工作生涯中点点滴滴的感动。精彩的演讲也赢得了在场同事的阵阵掌声。
女编辑们的故事,援疆报道和走基层的采访经历,资助贫困孩子的感动,校对室默默无闻的工作,投递员严寒酷暑进小区走街道的镜头,一个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小故事,一份份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坚持,传递出“厚德自强、和谐卓越”的报人精神。
昨天的演讲比赛可谓是图文并茂。演讲者除了要用优美的语言来讲述感人故事之外,还制作了精美的PPT。一个个记录新闻工作者辛苦工作的镜头,一张张对新闻工作者报以感谢的笑脸,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在场的不少人都红了眼眶。
经过近2个小时的比赛,大赛最终决出了三等奖六名,二等奖三名,一等奖一名。
处州晚报记者走基层看丰收
在第十四个记者节到来之际,处州晚报策划组织“记者走基层看丰收”活动,捕捉基层的丰收景象和喜人画面,向记者这个崇高的职业献礼。从今天开始,本报陆续推出“记者走基层看丰收”系列报道。
处州晚报自2011年10月持续开展“走转改”工作以来,建立了“12345”基层联系点,确定10个乡镇(街道)、20个村庄、30个社区、40家企业、50户农户作为处州晚报长期联系的基层联系点,建立起定期的走访、沟通、互动机制。两年多来,通过蹲点调研、实地采访等形式,本报共刊发了上千篇(幅)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新闻报道,充分挖掘了基层联系点发生的新鲜事、感人事,报道了基层联系点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基层联系点的发展出谋划策,用新闻的力量有效服务了基层的发展。
记者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赶去新闻现场的路上。以走基层的方式庆祝记者节,这在本报已不是第一次了。去年记者节,恰逢党的十八大召开,本报策划组织“邀请市民记者走基层看变化”的活动,10位市民记者与记者一起深入晚报基层联系点,感受城乡变化,体验记者辛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