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浙江速递 正文

 

湖州广电传媒集团抢占舆论制高点传播主流好声音

 

守土“三责” 创新“三力”

湖州广电传媒集团抢占舆论制高点传播主流好声音

    在信息渠道多元化、舆论环境日趋复杂、意识形态较量异常激烈的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履行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抢先出声,出最强声,这不仅考验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性、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考量我们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守土负责的平台意识,守土尽责的开拓意识。

    以守土有责的担当,巩固主流媒体的阵地影响力

    社会转型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想观点交流、交融、交锋频繁。舆论场上,众声喧哗,分歧扩大。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不同的群体看法分歧很大,甚至截然相反。各种力量竞相发出声音,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夹杂着一些错误的、非理性的思想观点。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应主动出击,抢占舆论高地,善于寻找最大“公约数”,凝聚社会共识,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旋律,推动社会发展。
因此,学深学透全国、省、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贯穿始终,坚持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始终至为重要。在这期间,我们广电媒体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党性和人民性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舆论监督与宣传纪律之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多样性和引导性之间的关系;四是处理好时、度、效之间的关系。

    以守土负责的态度,壮大主流媒体的平台辐射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主流媒体有新兴媒体无法比拟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要壮大广电媒体的平台辐射力,将在三个方面继续实践和探索。

    一是不断创新报道观念、报道方式。坚持群众路线,是创新报道观念、报道方式的根本点和落脚点,它体现在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传播理念,体现在三贴近的传播方式,体现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产品的生产。

    二是不断整合新闻资源,不断创新生产流程。我台去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创新团队”的全媒体“中央厨房”建设项目将于今年11月17日首先启动三大主体工程之一的新闻热线配送中心工程。我们尝试提升整合全台广播、电视、报网的新闻热线资源,以一个号码统一对外的方式,开展“7654321”新闻热线的品牌运作,组建一支以新进员工为主力的热线采编队伍。通过与湖州众多便民服务热线建立联动机制,以中心统一接听、处理、分配的流程,使广电媒体拥有更丰富的新闻资源,更灵活的运转和调控手段,更多样的传播方式和渠道。

    三是不断开拓主流媒体的传播阵地。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一方面要以我为主,将新媒体的技术、理念、内容融入到广播电视媒体,研究如何让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方法、渠道、传播内容的形态,更加适合当前全媒体的格局背景和观众听众需求,以增强我们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做强做大自身优势。另一方面要在巩固发展传统广电业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拓展步伐,积极向新兴传播领域延伸,提升广电内容产品生产与高新科技的融合度,扩大广电节目覆盖面,增强广电舆论影响力。下一步,我们还将逐步完善品牌栏目、标杆节目的升级优化工作,并研发新的节目模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更多互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同向而行,并积极拓展户外宣传平台,形成多样式、多层次、多维度的正面宣传格局。

    以守土尽责的实践,增强主流媒体的团队战斗力

    广播电视作为新闻单位、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意,基础在于人才,关键在于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是进一步理顺采编流程,完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舆情研判、评估和跟踪服务机制。今年初,总台确立了十大重点调研课题,其中“自办节目栏目质量评估体系研究提升”课题,将通过一系列制度、机制建设,变目前的末端管理为“事先有研判、事中有组织、事后有评估”的全过程管理,不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播报、监管体系。同时还将把对品牌节目的认定及考核从单纯的收视收听率指标体现扩展为包含到达率、忠实度、社会影响力、美誉度等指标的综合视听价值体现。

    二是强化新闻工作者队伍的有效管理,弘扬职业精神,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职业素养包含专业水准、新闻理想及人格塑造。总台将在运行多年的“导师”、“首席”人才培养,举办各种讲堂、论坛培训等制度的基础上,认真抓好新闻宣传创新团队、HMG主播创新团队、礼部活动创新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四个创新团队的建设,多渠道、多手段培养、锻造有理想、有激情、懂业务、敢创新的广电新闻人,做出更多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广播电视新闻作品,为实现“四个翻番”、打造“四个湖州”作出新的贡献。(湖州市记协供稿)

 

来源: 作者: 湖州广电传媒集团 秦敏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