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周勇:主题报道要接地气 新闻记者要有灵气

 

    “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8月份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要求。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只有不断弘扬职业精神,真正壮大主流舆论,才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既是媒体的职责,更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主题报道要接地气

    什么是地气,简单的说就是你写的稿件,拍的镜头,采的声音能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面貌,能引起地方政府行政决策的思考,能让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越便捷。

    1、变“电话连线”为“一线蹲点”

    我从事新闻工作6年,学到的第一个道理也是运用至今的一个道理那就是优秀的新闻作品,是需要记者实实在在用脚底板在基层踩出来的。因此,做一条好的主题性报道要掌握一个原则:见人见事见细节,让静态新闻“动”起来。成就性的报道通常是“过去时”,要总结、盘点过去的东西、做好主题报道不能简单地几个部委办局、相关企业一通电话,相关信息一汇总就行,它需要我们再回到新闻一线现场,找到相应的事件、相关的人物来切入。

    2、变“全能冠军”为“单打冠军”

    以前我们做主题报道的记者只有几个人,都是经过多年基层采访培养出来的全能冠军。现在随着社会变化的越来越快、新闻要求的越来越严、百姓需求的越来越高,我们长兴传媒集团新闻中心开始根据记者各自所长、所好,从以前的全能冠军向单打冠军方向发展。现在我们的单位有农民兄弟的知己,有企业家的知音,有热心市民的朋友,他们时时洞悉长兴各个角落里发生的事情。

    3、 变“命题作文”为“主动创新”

    一直以来,主题报道经常被视做党委政府给媒体的“命题作文”,“被动接受”的结果往往都是报道的生硬和效果的缺失。我们现在每一个主题报道都历经一道严格的策划程序才能正式成型。在这道程序中骨干记者针对不同主题,拿出各自策划的方案进行选题的汇报,有新意、有意义、有创意的记者会得到主题报道的采访权,这样经历几次认领机制的实施,从没有得到主题报道采访权的记者自然坐不住,势必会通过下次的主动创新寻求突破。

    新闻记者要有灵气

    什么是灵气,简单地讲那就是我们在做好“喉舌”之外,还要做好“眼睛”和“耳朵”,不能当一个简单的传声筒,要有对社会发展负责,做一名有思想、有灵气的新时代记者。

    1、坚持学习,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闻记者

    如果说前几年在谈论新闻发布渠道的时候还在推崇电视直播的便捷性、广播连线的真实性、报网互动的精彩性,这几年我们却发现,微博、微信已经开始大行其道,立体报纸、二维码扫描、APP运用等这些更加注重受众主动性、互动性的新事物已经开始抢占传统媒体市场。因此,要想在新闻事业发展中不被淘汰,我们要有意识地多关注社会各类热点、拓展和延伸自己的知识面、接触和掌握新媒体的传播技能,为能继续做好新闻打牢基础。

    2、自我提升,做一个感觉敏锐的新闻记者

    我们平时在采访中步履匆匆,容易形成“浮光掠影地采访,游离于表面地写作”等弊病。而要规避这一现象,我觉得首先要多看,在思想上不拘泥于当日需要完成的“规定动作”,在观察中发现新的东西;同时要多问,不要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要善于抓住对方谈话中某一句不同一般的、具有新意的或“闪光”的话,追问下去,可能获得意外的收获;最后就是要多想,没有思考,新闻就难出新意,要把自己的思考贯穿于采访的始终。

    3、不断挑战,做一名“不安分”的记者

    相对固定的采访模式会让记者的思维、创新意识逐渐丧失、知识面变窄。长兴传媒集团现在有一份日报、一份晨报,有时候遇到一些重大的领导活动,主题报道,我们会尝试一稿两写,在晨报的稿件会完全不同于日报体,它会用更加直白语言,百姓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讲一个故事,说一个道理。记者要突破和改变自己的决心,以一颗不安分的心,尽可能用不同的角度去完成一个新闻采访。

    虽然传播的世界千变万化,但新闻采访的真理亘古不变,那就是新闻工作者只有走出文山会海和虚拟网络,走进乡村社区、企业车间,深入田间地头,才能真正感知群众生活冷暖,感受时代脉搏跳动、才能真正弘扬职业精神,壮大主流舆论。  (湖州市记协供稿)

 

来源: 长兴传媒集团 作者: 周勇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