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学新闻专业的人,曾经对气象科学一窍不通,冷锋、切变线、副热带高压……这些气象专业术语简直就像天书一样难懂。
为了学习最基本的气象知识,那一年我每周至少会去气象台待一天,看看气象预报员是如何看云图、做预测,怎么进行天气会商,最终把预报呈现给大家。
作为一名记者,只有当了解、懂得之后,才能写好报道。
今年8月26日,杭州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雨为什么会下得那么大?说来就来,说停就停了?
这属于夏天强对流天气,夏天,地面受到太阳照射、气温高,空气湿度也很大。这时如果高空有冷空气下来,在空气垂直分布上,就会呈现下面热、上面冷的状态。按照冷空气往下沉,热空气往上浮的规律,空气就会开始垂直对流。
低层的暖湿水汽不断向高层输送,遇到冷空气凝结,很快会在高空形成一个雷雨云团。雷雨云团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然散发出能量,于是,大风、雷电、暴雨,甚至冰雹就来了。
当我写完上面这段话之后,我一直在想,还有没有更通俗易懂的表述方法?
最后,在和气象台不断沟通后,我们采用了一个比喻——
把夏天整个热空气,比作一只烧得滚烫的锅子,冷空气就好像是把锅盖掀开,突然添进去的冷水。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烧过菜的都知道,油锅翻腾,水花四溅,那都太正常不过了。
我们还配了一张油锅倒冷水的示意图,希望用最简单的办法解释复杂的天气现象,让读者一目了然。
除科学解释各种天气现象之外,天气报道怎么跳脱出常规气象新闻稿的模式,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并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
11月,杭州正处于秋冬转换季,有一天,我路过北山路。偶然间抬头发现,北山路上的行道树很奇怪,靠湖边的一侧树叶全黄了,另一侧却还绿油油的。回来后找了植物园的专家咨询。原来,不靠湖那侧,旁边有不少店铺,这些店夜晚营业,霓虹灯亮起来,光线比较足。旁边的树木就会利用这些灯光,在夜晚持续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少量的叶绿素,所以就黄得慢一些。
每天,走出家门的那一刻起,碰到邻居大妈,我会偷偷瞄一眼她买了什么菜;看到路边的姑娘穿着百折裙,我会想今年还流行学院风吗?甚至树上落下片叶子,我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凡是自己生活中经历的一些跟天气有关的新鲜、好玩的事,我都会写进气象新闻稿里跟大家分享。
记得有一次,晚上8点多下班,在一家火锅店坐下来刚准备吃饭,突然就听到靠窗的桌边两个姑娘在欢呼:哇,下雪了!好浪漫!
当时,我的心就一紧。饭都没吃,飞一样地跑回家。因为下雪对我来说,并不仅仅是这两位姑娘所感受到的“浪漫”,我还要负责写稿。
8月22日,杭十中退休老师周老师打进快报85100000热线,他说,最喜欢都市快报的天气预报,本来天气预报很枯燥,但看快报的天气稿,就像跟家人在聊天一样,不仅告诉我们相关信息,还给我们安慰、鼓励和希望。
某个休息天,我在银泰逛街,突然之间,手机就响个不停,接起来,有朋友,有同事,大家都跟我“嘿嘿”一笑说,外面打雷了!你还不回去写稿子?最后,连我爸爸都打来电话问我:打雷了,你听到没?
说真的,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