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经济报道正面鼓劲提振信心
今年9月以来,都市快报精心策划,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在服务经济工作大局中的积极作用,相继刊发一系列鲜活生动、通俗易懂、理性专业、视角独特的经济报道,大力宣传有利于经济趋稳向好的积极因素,切实做好当前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的引导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正面鼓劲、提振信心,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阐述改革思路 挖掘政策红利
作为中国进入改革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的一揽子改革举措将会深刻地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10月12日起,都市快报开设“聚焦三中全会 分享改革红利”专栏,相继刊发《新一轮金融体系改革呼之欲出 掘金三中全会后金改主题受益板块》、《诠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逻辑 沿四路径挖掘国企改革投资机会》、《依据土地储备挖掘政策受益股 土地流转概念炒作或迎第二季》、《资本加紧“健康”投资 新医改行情伺机而动》等报道,从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医疗改革等领域着手,着重阐述各项改革的思路与举措,帮助读者理解改革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并把握由此带来的投资与发展机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传达积极信号 增强发展信心
最新发布的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4%,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该指数连续四个月回升,创下18个月以来新高。我国制造业经济稳定增长态势进一步显现。这是都市快报11月2日报道《10月份制造业PMI创18个月新高 经济增长走稳态势初步确立》向读者传达的内容。
快报经济报道大量引用权威经济数据,以较有说服力的经济事例和理性专业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经济向好的趋势,如10月22日《前三季度浙江GDP增长8.3% 企业用人数降了1.4% 劳动生产率却提高了10.1%》、10月16日《全球经济冷暖 义乌圣诞树知道》、9月2日《8月份制造业PMI创16个月新高 中国经济企稳态势进一步明确》、8月14日《欧美市场需求回升 7月浙江外贸再创历史新高 进出口值首破300亿美元》、8月9日《时隔一年浙江再现“电荒” 工业用电增加折射实体经济回暖》等报道,给整个社会与群众传达了正面的信息和能量。
快报还大力宣传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提振消费、促进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强解读,凝聚共识,如10月26日《杭州国内经济合作洽谈会引资超155亿》、10月25日《巩固稳中向好局面夯实长远发展基础 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三季度经济形势》、9月26日《购物旅游餐饮娱乐都能打折 杭州发行杭州通•旅游消费卡提振消费》、9月6日《浙江率先推出“小升规”扶持政策 未来3年万家小微企业将升级》等报道,增强了人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聚焦浙商回归 振奋创新激情
2010年以来,招引浙商回归、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已经上升为全浙江的“一号工程”。第二届浙商大会于10月26日、27日在杭州召开,快报予以高度关注,连续刊发《一年多浙商回乡投资2586亿 引导浙商投身农村治水》、《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昨天开幕 宗庆后给女儿颁奖马云呼吁金融创新》、《机场码头 高速公路 城市燃气统统拿出来向民营企业开放 第二届浙商大会国资领域推129个项目与民企对接》等报道,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振奋广大浙商创业创新激情,弘扬当代浙商良好精神面貌。
快报还十分重视宣传引导浙商创新创业激情,大力报道浙商新动向。9月30日《有人拿地建园区 有人设立新公司 浙商资本抢滩上海自贸区》、10月18日《淘金上海自贸区浙商嗅觉很灵势头很猛》、《做艺术品拍卖仓储服务 帮中小微企业贷到款 浙商抢先布局文化服务金融等领域》等,报道了上海自贸区成立前后,记者现场见证浙商资本抢滩上海自贸区的一系列行动。
还有9月4日《“浙四板”五民企股东再抱团本土创投 谋求自身转型升级》、10月6日《一双皮鞋卖到欧盟30美元卖到马来西亚100美元 浙商再迎“东盟机会》和10月24日《万向电动车项目列入工信部名单 鲁冠球的造车梦终于要实现了》等报道,也为浙江经济的企稳回升、平稳发展起到了有效的舆论支撑作用。
引导经济热点 提醒理性投资
都市快报的经济报道,涵盖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经济服务。如物价问题是关系读者切身利益的热点之一,快报用较多版面和篇幅进行报道,如9月24日《从每公斤最高380元跌到50元 又到秋冬进补季 太子参行情为什么不太平?》、9月23日《奶源告急推高收奶成本本地奶企扛不牢了 一升冷藏鲜牛奶涨了两块钱》、9月9日《客厅争夺战再次打响 大屏智能电视售价不到三千元》、9月5日《进口激增 糖价大跌 最近甜品店里的糕点更甜了》等报道,透过物价涨跌的表面现象,帮助读者探寻经济运行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市场热点。
同时,对于近期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炒作题材,如跨行业养猪、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快报也分别以《网易“丁家猪”只是个传说? 跨行业投资养猪想要赚钱不容易》、《浙江有人4个月投8万元开3D打印店 每个月只能做1000元生意》、《花2400元买一块智能手表不到一天就没电了 可穿戴设备还只是昂贵的玩具?》等报道进行深度剖析,提醒读者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