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要论阅评 正文

 

鲍洪俊:激发民族复兴的正能量

 

 

    365个日夜,我们不在现场,就在路上。今天,我们行知坦荡,但决不沾沾自喜。

    直面现实,我们感受了压力和差距。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往开来,将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整体部署,如何学习、宣传、解读、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全省新闻媒体必须解答的时代考卷。我们亟待提高解题能力,我们亟待提纯解题技巧,我们亟待提升解题境界。看看新华社最近的全景式改革回顾报道,我们应当扪心自问:自己能不能对全国、浙江的改革做出这样的新闻总结?我们可以说力有不逮,但我要问,我们内心敢不敢、有没有这样的职业追求?在全球化、全媒化的时代,我们的传播题材、报道视野再不能固守画地为牢的传统思维。我们需要看家护院的基本面、基本功、基本分,我们也需要开疆拓土的战斗力、生产力、竞争力。言论报道、时政报道、国际报道尤其如此。再看看北京都市类媒体对10月29日“三中全会召开”新华社通稿的报道,他们所做的背景式、细分式、解读式的能动报道,让时政报道规定题材,迸发出光彩照人的自选动作风采,由此我们也能感受时政报道的巨大创新空间。我们还要看到广电媒体推进新闻立台的严峻性、紧迫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曾经对电视上星节目黄金时段新闻时间作出刚性量化要求,最近又下达限娱令,对明年的歌唱类娱乐节目提出限制规定,我省如何建立起广电频道的良性节目结构和科学指标体系,可谓任务重、光阴迫,“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直面现实,我们发现了短腿和不安。突发事件已成常态,提升灾害报道水平刻不容缓。我们不能忘记,大水漫灌余姚的头两天,陆埠镇等重灾区曾经与外界隔绝数日,在这最需要媒体传递灾情的灾害现场,我们的报道附之阙如。万众瞩目的个别直播报道也因缺乏整体策划组织、背景资料准备,少了内涵层次,显得粗糙局促。50年不遇的高温灾害悍然降临之际,我们的新闻报道一度反应迟缓,失声失语,平安无事。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何做好应急报道,我们还是一名小学生。我们没有建立起运行有序的灾害报道应急机制,我们缺乏快速反应的灾害报道职业素养。

    直面现实,我们看到了犹豫和迟缓。有时,我们可能过于自得于今天的成就和繁荣,而忘记了眼前的风险和危机。当PC机、新闻网站、社区论坛蜕变为传统媒体,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微信传播攻城掠地,主导舆论生态和传播渠道时,我省主流媒体的全媒体转型尚无清晰规划、明确思路、现实路径。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是马云故作惊人之语吗?本世纪以来,已经有美国《基督教箴言报》等世界老牌大报停止出版纸质版,改出网络版。电视媒体面临年轻观众流失、视频网站崛起的双重夹击。我们希望与新媒体和平共处,但是观众受众正在向网络汇聚,广告客户正在离我们而去,遭遇现实的残酷,为了后天的美好,我们只能自省自救,破釜沉舟。

    直面现实,我们记取了耻辱和教训。广东《新快报》一个陈永洲,受贿50万,令天下新闻人为之蒙羞。我们庆幸,浙江没有陈永洲。但我们不能无视,浙江新闻界并不是没有陈永洲的影子。一位媒体人反思:“有偿新闻”从20多年前的“初始状态”——新闻发布会的“车马费”和正面宣传的“红包”,逐步演进到被商业利益全面渗透,在日益复杂的利益纷争中,变成被官场或商场对手重金收买、以舆论监督之名行舆论打手之实的“有偿监督”,还有的,抓住对方问题进行要挟,以收取订报费、广告费、宣传费、好处费名义实施“新闻敲诈”。其实,搞“有偿监督”,陈永洲不是“第一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今年5月成立的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已经查处一批反面案例。虚假广告、有偿新闻等新闻界“四大公害”的幽灵依然在我们身边游荡。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持久博弈中,在新闻立台、人文美台、综艺强台的不断权衡中,我们难保善始善终允执厥中,推进新闻道德建设、职业伦理建设实在任重道远。

    365个日夜,我们不在现场,就在路上。我希望,今天——第十四个记者节,浙江新闻人抖落风尘,振奋精神,重新出发。

    与全国一样,处于 “发展机遇期,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期”的浙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宝藏。

    与全国新闻界一样,恪守 “胸怀理想、追寻良知、培育精神、守护底线”职责的浙江新闻人,孕育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正能量。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中国新闻人勇作时代航船瞭望者,大有作为;浙江新闻人“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不甘落后、不能落后,也不会落后。 

11月8日下午,浙江省市新闻工作者代表欢聚一堂,庆祝第14个中国记者节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鲍洪俊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