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道德自律 杜绝新闻敲诈
——浙江媒体代表表示要下真功夫加强新闻道德建设
在第十四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和全省151家新闻媒体签署了《浙江媒体新闻道德自律公约》,以切实加强行业自律,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同时,邀请部分媒体代表就恪守职业道德、打击新闻敲诈进行座谈,新闻媒体代表结合自己的工作,对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加强新闻自律,恪守职业操守。记者节的“节”有两层意思:一是节日,二是节操。媒体从业人员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政府民众的桥梁,尤其不能丢掉“节操”二字。新闻工作者要珍惜记者称号,敬畏笔下文字,守望社会良知,守住道德底线。浙江教育科技频道总监助理、“小强热线”主持人王志强在发言中引用了老一辈新闻人范长江的话:“一个稍有能力的记者,在他的身边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温柔美丽的女人,这些力量诱惑他出卖贞操,放弃认识,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摆着:诽谤、诬蔑、冷眼、贫困、软禁、杀头,这些力量迫使他颠倒是非,出卖灵魂。”新闻记者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这个社会也需要无数“有操守的记者代表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同时,新闻记者还需要具有反思精神,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以诚恳的态度和舍我其谁的勇气,面对来自社会各方的批评和意见。宁波网副总编李广华表示,作为媒体人,过去一些好的东西要继承,比如说强调个人素质教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坚持职业操守,虽说社会发展了但这些没有过时。
二是重塑职业荣誉感,重树新闻理想。新闻记者这个行业曾经让多少年轻人心向往之,受人尊重,但现在这个行业的社会形象正在下滑,公信力在下降,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在消失。红旗出版社总编辑鲁强谈到,在市场经济冲击面前,传统媒体的影响及经营状况滑坡,从业人员的精神状态不振,对职业缺少自信,也欠缺争当优秀记者的动力。原来一流的人才往媒体走,现在是一流的媒体人往外流。怎样让这个职业有荣誉感,怎样让媒体人有定力,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新闻界也要传播正能量,不能惟经营效益论。同时,也要重树新闻理想,呼唤精神回归,提升职业荣誉感。当初我们进入新闻行业时充满了激情,现在也不能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要仰望星空,振奋精神,重温曾经的初衷与誓言,寻找激励新闻人前行的精神力量,要像追求自由一样追求公信,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声誉。
三是建立健全制度,堵塞各种漏洞。制度是一切行为之本。良好健全的制度保障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新闻界存在的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低俗之风和新闻敲诈等失德失范行为。参加座谈的媒体代表都谈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李广华表示,要从单位内部完善制度建设,媒体都有自己的制度和纪律,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采编流程、发稿环节等方面都会碰到新的情况,都要纳入制度规范,压缩制度空隙,堵塞各种漏洞。温州日报主任记者吴栋梁说,为了加强管理,单位建立了这样几个机制:一是新闻采编与经营管理分开,二是建设新闻记者的认证机制,对有污点的记者实行扣分机制。同时完善新闻管理机制,对那些喜欢打擦边球的采编人员,让他们知道万一这样做就会付出代价,严重违规的甚至退出记者这个行业。浙江在线总编助理吴小龙认为,新闻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采编人员自身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强抵抗力,树立政治意识、法规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同时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来约束采编行为。
四是接受社会监督,严厉打击“李鬼”。在当前环境下,任何行业,如果没有外部监督就会出问题,实施舆论监督的新闻界也不例外。诸暨广播电视台中心副主任赵卫明认为,社会上对我们新闻媒体期望值很高,因为我们可以实施舆论监督,我们肩上担负着很大的责任,老百姓把我们新闻工作者当成打鬼的钟馗,现在出了个新快报的陈永洲,他无疑是新闻界的李鬼,在被社会监督后现了形。经过这个事件以后,我们更清楚舆论也需要接受监督,而且监督越多对我们自身越好。凡是有职业道德的人都要认认真真从这个事件中反思自己,我们的媒体是不是存在这样类似的情况,我们自身是否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只有虚心接受社会的监督,认真反思存在的问题,危险才会远离我们。我们始终要记住一点,批评报道也好,舆论监督也好,落脚点不是为一己私利,而是要与人为善,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