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闻,永远不是比谁更会煽情——也谈当前某些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
提要:同城竞争的压力,考核的疲惫;加之网络审美的开放、自由与混乱,也前所未有地冲击了报人的审美自觉。
关键词:竞争 娱乐化 情感缺失
“这个月,共有231具尸体被火化,其中,有220具尸体享受到了殡葬改革的实惠,免费火化。”
听听,这样的字眼,这样的表述,却是在反映杭州正式实施的殡葬改革,没有一点人文关怀。
广东某年发生一起火灾,几名民工来不及逃出,葬身火海。某报次日的标题是《工棚起火,民工成“烤鸭”》。报道出来,舆论哗然。
在今天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全媒体时代,我们的部分新闻报道,一面是恨不得用上各种雷人字眼吸引眼球;一面,却是过度依赖网络、依赖技术,过度复制粘贴而缺乏现场、缺乏细节、缺乏心灵关怀的情感缺失。
而像这种对新闻的情感隔膜与缺失,有蔓延扩大的迹象。究其原因,不外乎这样几种。
一是新闻职业崇高感的缺失
一直以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记者,因为媒体的力量,其下笔常常能四两拨千斤,记者的职业,也由此带着一种神圣、崇高和担当。但是今天,面对生活的高压和新闻竞争的白热化,一些记者正在成为职业写手和扒分机器。于是,同样一件事情,同城媒体却有不一样的反应,就像瞎子摸象,甲说像柱子,乙说像蒲扇,丙说像堵墙,说好听点是各有侧重、角度不同,说难听点是没有抓住事实的全貌与真相,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连读者看了都不知道该信谁的。比如浙大校长杨卫与每一位应届毕业生握手留影,就一个握手人数,有说7000多人,有说1万多人;有说握手握到半夜,人数不详……写“1万多”的记者根据的是校方提供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这个人数包括了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写“7000多人”的记者是根据当天握手人数——刨去了春季毕业和没来现场的人数;写“人数不详”的记者是没到现场或到了现场拿了材料就走的想当然。
有时也许不能怪记者,那么多的版面要填,记者更像新闻民工疲于奔命,技术含量要求不高。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年轻记者,一种是自己要跑,一天写三四个稿子,因为他要赚工分,工分就是奖金,他要靠奖金养楼、养车、养孩子;一种是领导叫他跑,一接到电话或命令就出发,到一个地方,找几个人问问,估摸着能写成五六百字的稿子了,就换地方赶写另一个。这样的记者不可谓不勤奋,他(她)经常是部门考勤最冒尖的记者之一,但是,他没有兴奋点,每天重复着把什么都当作社会新闻来做,咬一口就走,写个大概就扔给编辑。一天里,他们除了敲击键盘复述和还原,几乎没有深思,也来不及深思,更谈不上感情,甚至,有的时候,就在通讯员的稿子后面加个名。
连自己都没有动情的报道,又怎么可能打动人,感染人?久而久之,我们的个别记者习惯于跟着别人的思路做新闻,没有自己的发现,没有自己的深入,没有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