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好文一半”
在新闻实践中,尽管深度报道要讲“故事”已基本成为共识,但是要避免将其泛化:但凡深度报道就是要讲“故事”。从深度报道实践上看,并非任何深度报道选题都能够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因此,要力避勉为其难,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深度报道讲“故事”的前提是要找到适合讲“故事”的选题,在此意义上可谓“题好文一半”。
谈到讲“故事”,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西方新闻特稿的“华尔街体”:以人物故事开篇、中间是事实的“故事化”铺陈、最后以开篇提到的人物故事结题。但这仅是深度报道的一种类型,并不意味所有的深度报道都要讲“故事”。
从实践上看,泛化深度报道“故事化”的结果不是造成记者选题困难和偏差,就是造成勉强而失败的“故事化”深度报道。如有的深度报道“故事化”描述没有与大的背景相关联,报道显得单薄而空洞,甚至让人有故弄玄虚之感。也有的深度报道只是在开头描述一个场景,引入主题后,就再也没有了“故事性”元素,报道主体部分依旧是宏观的、抽象、概括性的叙述,记者自认为这就是深度报道的“故事化”。究其原因,都是没有找到适合讲“故事”的选题。
深度报道要讲“故事”,报道题材本身要具有“故事性”元素。在文学上,故事要有人物、情节、悬念、细节、情感、冲突等种种元素,只有这样才能建构成故事。就深度报道的“故事化”选题而言,也要从报道题材本身考虑是否具备这些“故事性”元素。如果这些“故事性”元素缺失,文学可以虚构,而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则只好选择放弃。当然,寻找适合“讲故事”的深度报道题材,并不是要像文学那样所有“故事性”元素都具备并且比较集中,但题材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故事性”元素,以利于报道的展开。
简单而言,所谓深度报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报道的思想深度和报道所能展现的事实的广度。以此标准考量报道题材,记者应该对题材能否进行“故事化”报道有一个基本判断。2012年6月20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深度报道《出西海固》,以记者现场记录的方式、以王志珍一家搬离西海固为线索,报道了当地因生活条件极端恶劣而进行“生态移民”的事实。“安土重迁”是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移民题材中必定蕴含着“故事性”元素:对故土恶劣环境的恨、对生养土地的留恋、对易地而居不确定性的惶惑、对新生活的向往,历史、现实、传统、现代、政治、经济、心理、人性……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勾连,为读者展示了宏观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正是这些“故事性”元素成就了该报道震撼人心的引人魅力。
实践中还有一种现象,即将几个人物的经历或梦想写成小“故事”堆成半个版或一个版、或者搞成连续报道形成报道强势,认为这就是“故事化”的深度报道。这实在是对深度报道要讲“故事”的误解。深度报道本来就是新闻宣传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讲求“故事化”的初衷也正在于追求好的传播效果。对主题性宣传报道,深度报道“故事化”不应该简单而直白地“注释和图解”,而是要精心选题将主题尽可能地“具体化”为生动、感人而鲜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