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浙江速递 正文

 

温浩杰:践行一个党报记者的新闻理想

 

在基层,践行一个党报记者的新闻理想

——记温岭日报常务副总编辑温浩杰

    编者按:8月21日,浙报集团党委发文,决定在集团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开展向温浩杰同志学习的活动。

    温浩杰1972年10月出生,2003年10月进入钱江晚报都市新闻部工作,2006年起先后六次受浙报集团委派到四家县市报负责指导改版工作,2009年调任浙报集团传媒研究中心县市报督导,2010年10月担任温岭日报常务副总编辑。

    在温岭日报工作近3年的时间里,温浩杰自觉以徐永辉、俞佳友等先进人物为榜样,克服一家分居三地等困难,激情工作,大胆创新,带头深入一线,努力培养人才,为温岭日报事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温浩杰先后被评为浙报集团2010年度优秀人物、2013年度“浙报先锋”。

    温浩杰是浙报集团党员干部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标杆。浙报集团党委决定在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开展向温浩杰同志学习的活动。

    一要学习他坚定理想、敢于担当的思想品格。二要学习他为党分忧、服务百姓的赤子情怀。三要学习他勤奋钻研、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四要学习他严格要求、公私分明的自律意识。

温岭日报总编辑魏柏土(右一)和温浩杰(左一)一起在东门头村渔船上采访(徐忠明 摄)

    再过两个月,温浩杰在温岭日报挂职常务副总编就整3年了。

    在温岭日报分管新闻采编业务近3年来,他和温岭日报编委会成员居高望远、深耕本土、力求创新、贴近群众,不仅使报纸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报社培养了一批人才,还搭建了全媒体战略转型框架,使报社真正成为温岭舆论引导主阵地。

    温浩杰勤勉、敬业、认真、亲和,对新闻事业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和追求。他曾在浙江经济报、钱江晚报从事新闻采编18年。从2006年到2010年,他先后参与了乐清日报、瑞安日报、永康日报、温岭日报的6次改版,是集团参与县市报改版次数最多的人,也是在县市报工作最长的集团下派干部。

    乐清日报编委会曾专门向集团党委举荐:“温浩杰是一名难得的复合型人才!”温岭市委外宣办主任苏黎华说:“他不是下来镀金的,他是来一门心思办报的。他是个有新闻理想的人!我们真希望这样的人才能一直留在温岭!”与他一起工作的温岭日报年轻记者给他写了小纸条:“你是我见过的最有亲和力的领导。两年多来,你温暖的给予,一点一滴,我都不会忘记……”

    而41岁的温浩杰说:“我只是一个普通党员,一个普通报人,我只是做了一名新闻人应该做的事。”

    直面民生,让报道活起来亮起来

    2010年10月,温浩杰到温岭日报挂职常务副总编。在工作中他发现,温岭日报缺乏主题报道、策划报道,本地新闻较少。他把策划报道作为采编工作重点,要求每个部门每个月必须有一个策划,以此培养部门和采编人员策划意识和创新意识。他带领采编人员策划的《温岭十八岁喜迎十八大——向上吧青春温岭》、《蝶变》、《城是一座园》等报道,内容丰富,版式新颖,令人眼前一亮。2011年,报社平均每月策划报道有5个,去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现在各种策划报道、特刊成了温岭日报的亮点。

    在注重策划的同时,他还积极尝试全媒体运作,利用微博、微信、网站、论坛等方式,加强与读者互动,引领社会舆论。2012年5月6日,温岭市供水有限公司突然发出公告,因为道路施工,供应温岭的一根主水管需要改道,温岭大部分地区将停水48小时。按照报社以往对此类消息的处理方式,只是刊登一下停水公告,如果要详细点,再跟进做一些提醒市民的服务性报道。温浩杰说,这对全城市民来说是一件大事,新闻不能简单处理。他马上开了紧急策划会,要求记者兵分多路采访,不仅要报道好停水前的提醒,更要及时报道管道维修进展情况、真实记录百姓应对停水的故事以及大家真情携手共度停水难关。除了纸媒报道外,温岭日报还在官方微博和当地影响最大的温岭新闻网虎山论坛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滚动报道抢修进程以及抢修工人连续奋战的艰辛过程。刚接到停水通知时,市民们抱怨很多,后来看到温岭日报、微博、论坛对抢修进程和抢修工人夜以继日抢险的全程跟踪报道,抱怨慢慢转化成理解、慰问。

    2010年温岭日报改版后,温浩杰挑选了5名年轻记者,打造民生新闻采访团队“小虎队”,宗旨是“新闻为民”,感受百姓生活,直面民生难题,帮百姓排忧解难。“小虎队”成立以来,为家境贫寒的烧伤孩子筹款10多万元;和慈善总会等部门联合发起助学行动,帮助100多名贫困大学生迈入校门;与温岭慈善总会建立“温岭日报小虎队爱心基金”,为贫困家庭提供经济援助……温岭日报“小虎队”因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传递正能量,已成为温岭新闻界的代表形象,并被评为台州市走转改先进集体、浙报集团爱心团队。

    采访“最牛钉子户”,36小时没休息

    2012年11月下旬,新浪微博热传一张照片,温岭火车站站前大道上,宽阔的马路中间,孤零零矗立着一幢五层小楼。小楼的主人罗保根不接受拆迁协议,一直拒绝搬迁,成为温岭“最牛钉子户”。

    微博一出,这幢小楼立即成为舆论热点,全国各地的记者蜂拥而至,此事也引起了省委领导的高度关注,当地镇政府和相关部门加紧与罗保根沟通、协商。在各方努力和解释下,罗保根终于答应搬迁。

    11月30日下午3点,温岭日报接到温岭市委宣传部紧急通知,罗保根将当天搬家,这幢小楼随后将被拆除,温岭市委市政府领导都已到现场指挥。温浩杰马上带着两位记者赶到现场。在现场办公会议上,温浩杰得知,此次罗保根答应搬迁,并不是像外界传说的那样,政府答应了额外条件。拆迁补偿政策与别的拆迁户是一样的,只是政府工作人员做了更多解释工作,打消了一直存在于罗保根心中的顾虑。

    按照以往惯例,对此事的处理只发一个简短的通稿,缺少具体细节。温浩杰自问:这回能不能改一改?他在现场与温岭市委书记、市长和宣传部长沟通,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一个简单的没有具体细节的通稿,对全国各地来这里采访的记者来说,根本不解渴,他们还会到处打探情况。目前社会上对这个事件的解决有很多不实传言,政府现在应该用更多的事实说话,还原真相,击破谣言。这个通稿由我们温岭日报来起草吧。”

    领导们被说服了。温浩杰和记者马上赶回报社起草通稿。12月1日凌晨3点,温浩杰拿着1500多字、有具体事实、详细解决过程的通稿送到拆楼现场指挥部审稿。经过数次修改,各位领导非常满意,“温岭史上最长的通稿”终于敲定发出。这时,温浩杰又提出了新的请求:“除了通稿,温岭日报还能不能再发一篇通讯,专写罗保根搬家的过程。通过细节,让市民看到罗保根是自愿搬家,是政府帮着他们搬家,同时也看看他搬家后的生活好不好,听听他心里的话,让读者了解依法拆迁、和谐拆迁的过程和意义。”

    这对温岭日报来说,又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一夜未眠的温浩杰布置记者一大早赶去采访搬到女儿家过渡的罗保根,实地了解他的生活和心情。回来写稿、改稿、上版,直到当晚签完最后一个版样,温浩杰才舒了一口气。到这时,他几乎36个小时没有合眼了。

    第二天,温岭日报特别加刊,用两个整版篇幅报道了“最牛钉子户”拆迁稿件《想通了,路通了》、《事定了,心定了》。这组报道后来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和三等奖。由温浩杰和记者负责起草的通稿不仅成为全国媒体报道的依据,更赢得了温岭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认可:“今后温岭出现重大突发事件,通稿都交给温岭日报来写。”

    今年2月22日,星期五,温浩杰值完夜班已是晚上11点半了。第二天不值班,他便“打的”回台州黄岩与妻儿团聚。洗漱后刚躺下,手机响了:“温岭泽国一处民宅发生大火,已造成8人死亡。”这时已是凌晨1点多,他立即从床上爬起,跑到街上又拦了一辆出租车,直奔泽国。路上,他迅速安排多路记者奔赴火灾现场,并在现场旁边包了一间宾馆房间,作为报社的临时现场办公地,要求网站编辑滚动播报现场救援情况。

    温浩杰说:“几次重大突发事件,我都和报社总编辑魏柏土参与采访,我们主要想与政府部门多沟通。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有关部门慢慢接受一个理念:面对负面突发新闻,不应回避,而是要及时、全面地公开事实真相,解答疑问,有效引导,让主流媒体发出正确的声音,才能有效制止流言散播。”温岭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志云说:“温岭日报对这两次突发事件的报道方式,不仅为当地党委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经验,也让党委政府对报社的新闻发布改变了态度。”

 [1] [2] 下一页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许佳文、孙庆林、熊晓燕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