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中国记协与首都25家新闻媒体共同发出了《以强烈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倡议书》,话音还未落地,4月19日,新华社发出消息,国内某杂志社《走出马三家》一文所谓“揭秘辽宁马三家劳教所使用酷刑对待被劳教人员”,经辽宁联合调查组调查,结果表明,《走出马三家》一文存在严重失实的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是作者在采访中未能坚持全面客观、公正和真实性原则,仅片面采用某些当事人的不实陈述。作为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当尊重客观事实,模范遵守国家法律和职业操守,担负起社会责任,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但现在一些媒体和记者表现出的做派,就很可能制造出这样的假新闻。联想起不久前一则传言天然气涨价的消息,引发多省多市多地抢购风,让各地政府和天然气公司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才稳定了民众的情绪。可见,媒体和记者要担当社会责任,传递正能量,还得先从克服自身的短板入手,转变作风,改好文风。
短板有哪些呢?
一是标题作祟。有些媒体和记者喜欢从新闻事实中把能抢人眼球的话语或非主体的事提炼出来作标题,这样一来,可以吸引受众,争取市场。但这样的标题,往往是放大了事实,歪曲了真相,背离了新闻的本质。2011年12月25日,湖南省一家报纸在A叠第4版刊出题为《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报道,引发广泛的关注和批评。而后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进行了求证,结论让人大吃一惊,引用的不是原话,是断章取义,受众上了标题的当。打开现在的网站和一些平面媒体,新闻标题与新闻内容文不对题的现象相当普遍,断章取义的标题可以说只多不少。
二是据传闻编采。一些媒体登载的新闻,消息来源不是“据传”,就是“网传”、“坊间传言”、“据业内人士透露”、“据专家披露”等,后面还加上了记者或编辑的名字。看完新闻,根本看不到记者深入采访的痕迹,“业内人士”、“专家”等,既无姓名又无单位,更让人摸不着北。这样的新闻真实性可想而知,这样的报道整出个“谣言”来也就不奇怪了。非亲身经历、非深入采访、非求证得到的“新闻事实”,靠拼凑剪贴组合而来,是违背新闻最基本的采访和报道原则的,奇怪的是,一些媒体和记者却乐此不疲,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于不顾。今年3月25日《中华工商时报》头版头条刊发消息称,从4月起,国内天然气价格将进行大幅度上涨,就是一篇典型的“据闻”而来的假新闻。
三是乐于猎奇炒作。上海复旦大学“4.1投毒案”发生后,本来还没判定的一件命案,却被大小媒体不惜时段、篇幅不断放大,大肆炒作。一个偶发事件,并非倾向性和主流性的事件,为何却得到众多媒体的渲染呢?原因就在于该新闻的题材容易引发读者的猎奇心理,在市场上有卖相。《走出马三家》便是典型的例子,女劳教所的题材就足以让受众好奇,再加上一面之词听来的“坐铁椅子”、“老虎凳”、“死人床”、“上大挂”等诸多细节,就更是奇上加奇了。有的媒体和记者,为了“猎奇”的效果,不惜通过想象、推测、加工、编造,促使了假新闻的增多。这样的新闻发出来,不仅有市场,更能对单位和个人产生名利双收的效果。但这样的新闻究竟要向社会传递什么信息呢?恐怕也只能用满足社会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来解释。最终的传播效果,只能是误导社会舆论,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完全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四是钟情负面报道。有些媒体,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见,视社会道德的主流而不见,视身边每天发生的无数好人好事而不见,却把精力和视觉放在了负面报道上,专找社会、企业和政府存在的问题做文章。除负面报道有看点有卖点可以增加社会影响外,恐怕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经济因素。山西曾经出现过一个“假记者村”,专找附近煤矿企业的毛病。一些煤矿为了息事宁人,就用红包对付,让不少假记者走上致富之路。一些媒体在外围有不少工作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走基层”拉广告、写专稿。如果不答应,就以揭短相威胁,以此达到创收的目的。在经济效益的诱惑下,既放大了负面报道的社会效应,更催生了假记者和不实报道的产生,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每日经济新闻今年2月26日刊载了一篇叫《奇虎360黑匣子之谜:暗藏后门盗取用户隐私》的报道,没有采访360公司,但是采访了360所有的竞争对手,包括百度、金山、腾讯等公司,而且文章是通过记者匿名方式,采访匿名人士,还有一些做木马病毒的黑客。这篇有失公允的报道能出来,背后就有名堂。
上述短板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命脉,那就是功利性。媒体要有经济效益,就得先有受众市场,市场越大,影响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好。而取得受众市场,就得满足一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猎奇心理。达不到目的,就违背良心和职业操守,生编乱造,专找问题,把一篇篇不顾事实真相,不讲社会责任的新闻抛向社会,以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可见,要做传播正能量的媒体,要做传播正能量的新闻人,还得从消除自身的短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