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许健楠:记者的笔,是有能量的

 

    “做一个传播正能量的媒体人”,第一眼看到培训班这个主题,就觉得“正能量”这仨字面熟。

    与正能量结缘,因为两个人,一个是陈斌强,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成为全国的孝典范;一个是“篮球奶奶”朱淑媚,70多岁的人了,坚持打篮球十几年,她的事迹后来登上了《时代周刊》。我想,我这应该算是歪打正着传播正能量吧?后来,我还沾了他俩的光,连拿两个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培训班上,有时会听到有同学在私下议论:“社会上有那么多负能量,传播正能量有什么用?”

    若是在几年前,我也许也会这么认为。可后来,我发现正能量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无处不在,它的力量无限强大,强大到可以让人们的心态由消极沮丧转而变成积极向上。

    我在一篇题为《“篮球奶奶”登上<时代周刊>“震动”了谁》的评论中有这样的思考:“客观地说,“篮球奶奶”的故事,改变了西方媒体对中国网民(中国人)的偏见,并且提供了一种“正能量”。这种“正能量”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动,更是启示和指引。所以,如果“篮球奶奶”的走红,能成为我们网络中一个向善的范本,那的确是一件比她的事迹本身更令人动容也更令人欣喜的事情。”

    从业6年来,我一直奔波在基层,我时常自嘲为“屌丝记者”,虽然采访的人往往是社会的最底层人群,然而,这却是我的优势,也许我会比别人更接近那些最美的普通人,那些并不起眼却能震撼心灵深处的精彩。

    有时我会想,自己是无比幸运的,陈斌强和“篮球奶奶”,我都是首发。如果他们早已成名,我该如何做,才能老树开新花?这是我的一大困惑。

    老树开新花此等难事,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余云做到了,在她讲的一堂课上,举了一个例子。说的是她做的一个片子:《北林垟山民的专属司机》,也是一个典型人物的正能量报道。主角是温州唯一一名住在“山上”的公交车驾驶员刘景福。余云的心得是:“不光要让被采访者走进我们的心里,更要让自己真正走进他的心里。”她一次次地去面对他,倾听和关注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并翻找他的物品,寻找一些细节。

    关于这句话,我忽然想到了篮球奶奶,当初采访她的邻居时,大家都说,奶奶很古怪,不好相处。我就与她多接触,早上陪她打篮球,时常去探望她,一来二去,我们渐渐混熟了。其实,推开一扇窗,就能看到一个绚烂多彩的世界。正是一次次的接触,我们渐渐成了朋友,我也得以了解到篮球奶奶性格上的闪光点。后来,我每次去看她,她都迎到门口,走时,她会站在家门口,直到我完全消失在她的视野中。

    捕捉到这一桩桩的小事和一个个小细节,都让我感到篮球奶奶有着十分可贵的品质。后来,我由此写了一篇稿子:《“篮球奶奶”身上的三种正能量》,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篮球奶奶:“她不图什么虚名,这就是她理想中简简单单的生活,心怀感恩、淡泊名利,善良、豁达,与篮球无关,这是另一种正能量,在不经意间传递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值得一提的是,有同学提问: “陈斌强成天忙着照顾母亲,他的老婆孩子怎么办?这样的人物,不值得宣扬,不是正能量。”

    在场的一位省记协老师回应质疑时说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他们的崇高行为,一般人做不到,你我都做不到。”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金华日报 许健楠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