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在当下是很多都市类报纸的主打,但为了博取眼球,部分媒体将民生新闻的内涵日益空洞化,似乎民生新闻就意味着杀人放火,投诉曝光。为了追求猎奇,有的新闻报道不但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也不再是新闻,恐怕只有人和狗一起咬其他人才算新闻了。
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民生新闻报道的记者,对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困惑。其实,民生新闻本来是一种高度“三贴近”的新闻类型,其报道内容应该是抓住深入群众,走进老百姓生活的“活鱼”来做文章。民生新闻里一样蕴藏着丰富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更值得记者去挖掘。
2011年,我当时在富阳日报供职,一日接到了这样一个投诉,说家中的老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养老保险,村里也不给办。这种投诉初一看,不过又是一个要“拷问”中国养老制度的题材。
我们赶赴远离市区的乡村,找到了这名老人徐先生。和老人交流了一上午,没想到这名老人居然就是当时正在热播的《中国远征军》的原型,一名真正的抗战远征军。
面对题材突如其来的变故,和后方的编辑沟通之后,我们决定将这个题材的报道角度从原来单纯的救济孤寡老人,转变成了一组对活着的富阳籍远征军的系列报道,宣传他们为国牺牲,抗日救亡的精神。最终这则报道引起了当地人武部和宣传部门的高度重视,老人的实际困难也得到了解决。通过细致的挖掘,我们还找到了另一名本地的远征军老人,发现这名远征军老人居然和徐老先生是战友,两人已经六十年没见面了。
在记者的安排下,两名远征军老兵最终见到了对方,双方抱在一起喜极而泣。这组关于远征军的报道获得了当年杭州市好新闻副刊类二等奖,连续报道三等奖。
我想,在采访中,一旦发现了新闻题材中值得报道的正能量,就要及时转换报道角度,试想如果当初没有及时转换报道角度,这则好新闻也就此错过,老人的现实困难也很难解决。
“正能量”的民生新闻能不能吸引眼球?从“最美妈妈”开始的浙江“最美”系列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笔者认为,我们这个社会环境已经厌倦了各种鲜血淋漓的喧嚣,作为一个民生记者,更应该养成一种挖掘“正能量”的采访习惯,扭转“新闻只是坏消息”的偏见。
新闻固然要追求轰动效应,但是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媒体是无法得到大众认同的,没有坚定新闻节操,只想靠黄赌毒来吸引读者注意,也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国内外很多调查都显示,其实读者更喜欢读的是正面积极的好消息。
曾经也有杭州的都市类报纸打出过一条LOGO“我们只报好消息”。这就打破了以往所谓只有曝光才有人看的低俗境界,好消息和正能量通过精彩真实地报道形式更可以让市民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