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5天,8堂课。我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内心生发一场旁人难以察觉的变革,是精神的升华,抑或是灵魂的净化?此时此刻,“记者”这两个重若千钧的字眼比任何时候都更让我自豪,也更让我深感肩头所背负的使命。
用“精神矍铄”来形容原浙江日报总编辑江坪似乎显得有些老套,如果当事人不说,你根本就不会把他跟这个年纪的老者联系起来。只见他娴熟地操作ppt课件给我们做讲座,从对“正能量”的解说,到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6条实践经验,到提升创新能力是传递正能量的途径,一直到增强自身素质是传递正能量的根本,条分缕析,中间穿插了他几十年新闻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和真知灼见。讲到他的采访经历时,他说曾采访过一位中国籍的美国人,对他说过一句话:“中国一定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时出现短暂的静默,我抬起头,看到了他眼中的泪光。不约而同地,会场内响起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为江坪的老泪纵横。这泪的背后,是老人的拳拳爱国之心。
第二天,看到坐在讲台上的省广电集团电视民生休闲频道新闻部主任助理余云时,我想,也许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里从来都不乏佼佼者。这个仅仅有着7年工作经验的80后,那份成熟、那种自信到底源自哪里?“每时每刻,对于每一条新闻都保持新鲜度和好奇心;不做单纯的记者,要做一定意义上的‘建设者’。”——屏幕上出现这样两句话。对于年轻采编人员来说,做到这两点似乎是有难度的,但恰恰有人做到了。余云从感性深入采访、客观理性报道、生动鲜活展现这三个层面阐释了她的从业经验。在案例的列举中,我不得不说,她将记者这份职业的崇高感和神圣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有好几次,听着她的讲述,脑海里浮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泪水无声滑落眼角。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2012年,因其指向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而迅速风靡。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与期待。
回望历史的长河,张季鸾、黄远生、邵飘萍、范长江……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像灯塔,照亮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脚下的路;同时又是道德标高,让每一位“无冕之王”牢记“记者笔下财产万千、记者笔下人命关天”的训诫,秉持良知,守住底线。
记者这个职业,承载多少光荣与梦想,当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与担当、坚守与付出。传播正能量、铸就中国梦,理想从未离我们如此之近,它凝结在我们每一次奔波于第一线的劳苦中、每一条最新的播报里、每一篇客观真实的报道内……让我们拿起如椽之笔,从现在做起,从眼前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