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晚报
从10月5日至12日,8天共刊发各类报道及新闻图片190余篇(幅)。仅10日、11日、12日三天,就推出33个整版报道。晚报还强化了评论报道力度,《守望相助暴雨中的文明成色》《天晴了,再加一把劲》等,以鼓劲和振奋人心为主导,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同时,整合精干力量,突出现场报道。多路记者深入医院、车站、社区和居民安置点等,多方位报道我市汛情、灾情、人员转移等救灾进展,反映道路通行状况,突出宣传我市群众开展自救,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晚报还抽调精干采编力量,设法进入余姚重灾现场,冒着危险采访拍摄,发回了多篇反映军民众志成城、团结抗洪的报道。晚报开设的“记者在现场”专栏,抓住灾情抢险、社区救援、开展自救等点进行报道。
宁波五套广播
宁波广电集团五套广播充分发挥广播在突发事件中的独特作用,加强联动,快速启动节目直播状态下的广播传播机制,形成了八大手段应对台风“菲特”:1、五套广播记者联动;2、四套广播联合直播;3、其中一套广播立刻调整为余姚救灾专门定向广播;4、在余姚成立临时直播点;5、发挥广播联盟9县(市)区联动;6、高速交警支队、交通警察局指挥中心,路面记者与重要救灾区记者联动;7、微博微信互动;8、多直播室互动,迅速形成强大的广播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强势。
东南商报
商报迅速制定了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传达有效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抗台报道中,商报整合各种渠道,利用现有的资源,为爱心人士和受灾百姓间搭建一座桥梁。“余姚告急,很多地方车辆开不进,冲锋舟也没用,需要宁波紧急调皮划艇!”商报经济部了解到这个信息后,立即联络东钱湖东海岸皮划艇俱乐部,以商报的名义,倡议组建皮划艇志愿者救援队。此后,新美心食品愿意提供面包,蒙牛乳业送来了1000多箱牛奶。当天,商报皮划艇志愿者救援队奔赴余姚,带着8艘双人皮划艇、4000袋绿姿面包和1000箱蒙牛牛奶,挺进受淹严重的余姚中学和花园新村,将赈灾物质及时送到500名受淹学生和大批受灾居民手中。
商报在及时传递抗台正能量的同时,还利用微博及时转发各职能部门发布的辟谣消息,平息谎言。
余姚日报
10月7日凌晨,台风“菲特”虽然不在浙江登陆,余姚仍遭遇连续强降雨,截至当天21时,余姚市平均降雨量已达414.6毫米,最大降雨量达到714毫米,姚江水位达到5.09米,比1962年的4.80米高出0.29米,创新中国成立64年以来最高洪水位。余姚山塘水库、河网水位不断上升。
面对急转直下的灾情,余姚日报用四个版面报道全市抗洪排涝情况。除了组织编辑人员及时收集编发来自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抗洪排涝的动态消息外,还派出记者到“三防”指挥部和南部山区、北部海边的乡镇进行采访,及时发回来自重点一线的鲜活报道,更好挖掘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抢险救灾的精神风貌。
当天晚上,余姚日报社的照排室灯火通明,一篇篇鲜活的报道纷纷在采编系统上出现:《灾情就是命令》,写的是防汛防旱指挥部繁忙的一夜;《大雨哗哗下 水泵隆隆响》,反映了排水工人连夜作业的场景……
一场大暴雨,位于梁周线西边的报社印刷厂与城区完全被茫茫大水隔离了开来,像一座孤岛。为了报纸准时出版,不少印刷工人夜里蹚水两个小时左右赶到厂里,早上,又蹚水近两个小时左右才能回到家里。从10月6日开始,余姚日报社社长龚宁、副总编徐千带领10多位采编人员24小时连续工作,嗓子哑了,眼睛红了,但谁都没有一声怨言。
一篇篇洋溢着温情的报道,向正在积极投入抢险救灾工作的干部群众传递了正能量,进一步增强了战胜灾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