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浙江速递 正文

 

社会大爱续写“最美嘉兴人”故事

 

    在嘉兴广电集团开展以“弘扬主旋律 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背景下,新闻综合频道的《小新说事》栏目自8月下旬以来,以强烈的民生情怀,连续跟踪报道社会爱心人士挽救因意外窒息而近乎瘫痪的“小显阳”的新闻,通过嘉兴广电集团的报道,不仅在嘉兴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更是引起中央级媒体及各大门户网站的不断关注,跟进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

    关注弱势群体,体现媒体责任

    今年5月7日,一对贵州小夫妻喂1岁半的儿子吃樱桃时,樱桃不慎卡住了小儿的气管,造成孩子深度昏迷,送往杭州医院抢救了一个月,花费巨大,但病情没有好转。绝望之下,妈妈扔下儿子一走了之,21岁的爸爸陈明灿为了救儿子的命,一时昏了头,竟然拿着菜刀去抢银行,结果被逮捕判刑。此时,儿子陈显阳因为没钱继续治疗,以近乎植物人的状态出院,由爷爷奶奶照顾,这对一个收入微薄的外来务工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灾难性的事件。8月24日,《小新说事》在报道爸爸被判刑的同时,第一时间关注“小显阳”的病情并呼吁社会各界给予帮助,并积极联系医疗机构帮助小显阳进行治疗。报道播出后,引来众多嘉兴市民、网友的关心、关注,在整组连续报道中,每天看到社会爱心人士前去看望“小显阳”,捐款额不断上升,从最初的一万多,逐日增加到一百多万元。整个连续报道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数度使观众潸然泪下,真正彰显了一个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全程跟进报道,细节生动感人

    爸爸为了救儿子的命而去抢银行,结果被逮捕判刑,这本是一条社会新闻,但是记者的报道视角没有停留在这一事实时,而是着力转换视角,镜头更多地对准小显阳病情、停留在社会对“小显阳”的关切、关心上,停留在“小显阳”爷爷朴实和感恩之情上,使得报道传递出了主流的价值观。

    《小新说事》从呼吁帮助“小显阳”、社会涌现爱心潮、“小显阳”爷爷抱着孩子三跪天地、医院派车接孩子救治、请上海专家会诊、“小显阳”贵州老乡的关注、“小显阳”爷爷主动表态只将捐款用在救治孩子的疾病上等等,新闻故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小新说事》给予了全程报道、细节关注。截至9月20日,栏目已经连续播出17条相关报道。正是记者因为抓住多处感人的细节,把片子用情做足做透,才打动了广大观众,激发了社会各界的爱心捐献。

    同时,报道还关注了其他细节:报道第二天好心人的真切看望、入狱后的父亲看到儿子照片时的痛哭流涕、所入住医院的专家会诊、好心人持续不断地涌现、入狱后“小显阳”父亲和爷爷通过手机视频相见、“小显阳”父亲看到儿子日渐康复的破涕为笑、捐款数额在短短几天内竟突破百万等等。正是因为《小新说事》对“小显阳”事件的持续关注,从最初令观众对“小显阳”的遭遇揪心、对“小显阳”父亲抢劫银行的无奈之举表示理解同情但不支持、对“小显阳”一家的遭遇感到悲伤落泪。接着,因为媒体报道的持续跟进,因为全社会汇聚起来的大爱,为“小显阳”一家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全社会爱心联动,传递人间温暖

    报道注重与新媒体相结合,除在自有网站——嘉兴人网上播出外,也通过栏目和记者的自有微博转发事件相关报道。报道播出后,很快引起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媒体的关注,以及浙江卫视、浙江日报、湖南卫视、等省级媒体的报道;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凤凰网等网络媒体也争相在首页转载这条新闻。

    9月4日,《浙江日报》刊发摄影专版,报道了“小显阳”的遭遇和嘉兴人民帮助“小显阳”的事迹。报道中,照片的主人公正是负责报道此事的记者郭晓涛,当时,他被“小显阳”爷爷的三次下跪而感动,眼角挂着泪水。照片刊发后,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随后,“小显阳”家乡的媒体《贵州都市报》记者联系到栏目组,采访“小显阳”的事情。9月5日、6日,《贵州都市报》刊发了《一颗樱桃 娃娃陷险境》、《浙江如此仗义 家乡岂甘落后》两条报道,发动贵州当地的好心人向“小显阳”伸出援手。很快,“小显阳”爷爷的账号中就收到来自贵州的捐款将近1万元。9月11日,栏目记者赶往“小显阳”的家乡贵州,与当地媒体一道联动采访,掀起新一轮关注“小显阳”的热潮。爱心从嘉兴起步,全国人民接力,在半个月内筹集到的善款达111万多元,把关爱“小显阳”的事迹塑造成“最美浙江人”的典范。

    “小显阳”事件是民生报道的成功典型案例。《小新说事》栏目在关注小显阳的报道过程中,坚守准则、主动策划、勇于担当、正确引导,较好地践行了“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媒体人”的精神。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