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浙江速递 正文

 

突发事件面前,媒体要做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炎炎夏日 环卫工人银行讨水喝遭拒》获得了2012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回顾作品的采访、写作过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媒体在突发事件面前仅仅还原事件的真相并不足以使之成为好新闻,而要通过编辑部的观点和声音发动社会力量,引导舆论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发展,体现媒体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还原真相

    62岁的陈彩香是长兴县雉城街道一名环卫工人。 2012年7月1日上午10点,烈日当空,当她清扫到迎宾路时,自带的两瓶水已经喝光。她走进中国农业银行长兴县支行,想讨点水喝却遭到拒绝,并被银行职员当众拉出门外。
陈阿姨觉得自己的遭遇很委屈,事后拨通了12345市长热线,反映事情经过。当我们得知这一事情之后,立即赶赴长兴,找到了当事人陈彩香和拉人的银行职工,还原事情的真相。

    通过对当事双方的采访,我们对事情进行了真实的还原,以新闻消息的形式进行了刊登发表,并在头版进行导读。

    文章见报后,“环卫工银行讨水喝遭拒”一事被全国众多媒体转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而在网络上,广大网友对此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社会上逐渐引发了一场舆论大讨论。

    策划活动

    陈彩香最后接受了银行的道歉。虽然事情有了一个初步的解决结果。但是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吗?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只要还原事件就可以了吗?

    在晚报编委的指导下,编辑部立即召开了一个讨论会。事件当事人的身份比较特殊,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也是我们城市辛勤的“美容师”。他们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艰苦,但收入却不高。社会理应对他们尊重,却没想到发生了这样的遭遇。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从这件事情的本身出发,能否引导深层次的社会讨论,是不是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我们初步策划了一个活动方案。首先通过采访数位环卫工人和市环卫处,反映湖城环卫工人的工作现状和遇到的问题,让更多的市民能了解:环卫工人劳动强度大,收入又不高,许多人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他们一年四季在户外工作,为了城市的整洁而在辛勤劳动,却没有一处固定的供他们休息、续水的场所……

    然后,借助本报的浙江名专栏、爱心平台“一周一心愿”栏目联合市环卫处、市志愿者协会,向沿街商铺经营者发出爱心倡议:提供一杯水,一张椅子,腾出店铺的一个角落,作为环卫工人的爱心服务站,让马路天使有个歇脚、续水,遮风避雨的地方。

    最后,再反馈爱心服务站的进展落实情况。

    策划方案确定后,两名记者分头进行了深入采访,系列报道陆续刊出。

    征集活动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商铺纷纷致电联系本报记者,报名参与征集活动。爱心服务站的数量逐日增多,最终征集到了百余家。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已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随着媒体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强化新闻报道的受众意识,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增强新闻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显得尤为重要。报道反映人文关怀的新闻事件,也应是媒体义不容辞的一项社会责任。

    环卫工人讨水喝遭到拒绝,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我们不应该只是把它看成是简单的谴责社会现象的一则新闻。环卫工人本身是弱势群体,应该从他们的视角,引导社会关注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维护他们的尊严。

    而这一组报道,不仅从物质层面上体现对环卫工人其劳动环境的关怀,还从精神的层面上体现对他们的关爱。报道的主题突出了人性和人情,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同时得以增加媒体的权威性和感染力。

    当下公共领域的构建中,新闻媒体是作为一个提供信息和公共讨论的平台与渠道,有效地推进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建设。回顾近几年来发生的公共事件,我们发现,媒体对于公共事件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媒体在积极干预现实生活、维护社会有序运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陈彩香进银行讨水喝遭拒,此事原本身是负面事件,但我们通过编辑部的声音,通过设计“爱心服务站”活动,将大众舆论引导到正面的“人文关怀”上来,使得这组报道体现了更多的社会正能量,也是媒体在和谐社会中,真正实现了建设者的身份定位。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湖州晚报 郑艳 俞黎新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