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谈:加强意识形态管理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底线
《决定》 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刘玉珠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
把文化改革纳入全面改革大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确定这样的主题,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也与当前改革形势相适应,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体制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受益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深化改革成果,有助于我们跳出文化看文化,增强大局观念和战略思维,把文化改革放在经济社会改革全局中统筹谋划,使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紧密结合。
《决定》突出强调了文化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决定》起草的一个主要原则是只写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关于发展的任务原则上不写。但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全会《决定》却着墨甚多,提出要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等等,这是不同寻常的。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更是其他领域所没有的。这并不是说文化产业发展比其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门类更重要,而是突出强调了文化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在经济领域我们要以改革促发展,在文化领域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我们更要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本身就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和水平,也决定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全会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有利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决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张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决定》总的指导思想就是,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基点,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在文化领域实现这一主导思想,就要坚定不移地以市场取代旧体制下计划对文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坚定不移地扩大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范围,坚定不移地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基础上构建新型文化体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决定》明确指出,一个建立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础上的体制机制,是企业能够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能够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制度。在文化领域实践这一要求,就要根据有利于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有利于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兼并重组,各种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自由流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一个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定有一个基本文化制度与之配套,因此文化领域也要将建立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文化体制作为改革的方向。在这样一个制度下,市场主体将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各种文化资源将是自由流动、有效结合的。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激发。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