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全国动态 正文

 

特别报道:让“中国声音”更有力

 

    编者按 全国宣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宣传报道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如何结合媒体自身定位与特色,在对外宣传工作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外宣媒体面临的新课题。

    本期特别报道集中展示中央外宣媒体及部分地方媒体在外宣工作上的姜经验做法和思考。人民日报海外版在选题策划上下功夫,央视网熊猫频道将电视直播与网络新媒体的优势结合,都是到了良好的外宣效果。来自地方媒体的《北部湾之声》与《瓯江潮声》定位清晰、特色突出,为外宣媒体进一步提升对外宣传报道的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让“中国声音”更有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今年以来,作为对外宣传的“排头兵”,人民日报海外版从编前会到各部门通过选题策划和打造品牌栏目,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做出了诸多尝试。

    选题策划 高出一筹

    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张德修在编前会上一直强调,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专司对外传播的海外版,不应将眼光局限在传递信息上,尤其不能跟在互联网热点后面炒作,而应从选题策划开始,就以“高人一筹”的眼光,审视选题的价值,挖掘其背后的意义。

    本报流传这样一个说法: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当然,好选题经常就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

    例如,习总书记“8•19”重要讲话后不久,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接踵而至,往年每到此时,送礼之风不绝,但中央“八项规定”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风气已大为改变,这是许多媒体都已报道过的。如果我们只是跟进报道今年月饼市场遇冷,显然读者不会喜欢。

    有鉴于此,张德修总编辑提出,从表面现象往下深挖国民心理,看送礼风气转变后群众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看中央对于不良风气的整治是否与民众心理合拍。在这种思路引导下,本报稿件在分析现象后指出,以往收礼者、送礼者都在恶性循环中难以走出,打破全民“送礼焦虑”的主题,让人眼前一亮。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成果有目共睹,因此自然成为本报重要的选题。但对于如何切入话题,编前会经过了数次讨论才最终决定,关注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省“一把手”们的所作所为。

    为何选择这个角度?首先是因为“一把手”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省的教育实践活动搞得如何,与其直接相关;其次是因为尽管各省“一把手”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报道已经很多,但大多仅限于活动本身,没有做系统而深层次的梳理。

    本报的报道将十数个省市的情况分类整理,提炼出各省“一把手”的共性和特点,一经见报,就引起强烈反响,不少读者认为,这样的梳理有助于他们对活动的全貌加以认识。

    面对问题 及时“亮剑”

    面对问题,需要及时站出来应对,而不是装老好人,这个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观点已成为新闻战线自上而下的共识。本报认为,在海外普遍关注的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及时站出来,不躲避、不逃避,用事实说话,是海外版的天职。

    例如,自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来,宣传工作领域的变化有目共睹。网络谣言公司的倒掉,一批“大V”的现形,网络谣言入刑量化标准的解释出台等等,都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本报对这一连串的事件进行了持续的跟踪报道,无论是“秦火火”等人被抓后第一时间的《网络谣言现形记》,还是随后的《莫做网络“三民”》——“不做愚民”、“不做暴民”、“不做‘谍民’”的呼吁,《网络大V 底线即是生命线》中的重申,都鲜明地表达了本报立场。

    再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一直都是从上而下极为关注的话题。本报的整版报道《重拳打出反腐决心》对十八大召开近10个月来的反腐行动进行了梳理,对于当前反腐的进展,尤其是群众举报受理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于网络举报的利弊进行了探讨,并呼吁稳步推进制度反腐。

    在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上线后,本报经过与中纪委协商,做了《本报记者带您走近中央纪委官网》报道,对于该网站的定位、特色、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解读。这一独家报道,引起了极大反响,数百家网站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转载,不少网民在看了报道后表示,中纪委新官网的力度之大令人始料未及。

    又如,在国际舆论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时,本报结合最新的统计资料和专家解读,对这些说法进行了有力反击,并力证:中国庞大的需求和广阔的市场,能够为全球经济复苏增加信心,结构调整后的中国经济会让全世界受益。

    “请看事实”,是本报面对这些问题时最有力的武器。

    多彩中国 细节展现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梦”,是作为重要外宣媒体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我们认识到,读者,尤其是海外同胞,愿意从诸多细节上关心国家的发展,所谓“积小流以成江海”,正是因为国家各方面的进步,才有了一个日渐兴盛的中国。作为新闻媒体,应该善于讲述具体的故事,因为它们最为真实、动人。

    试看这些标题——《中国互联网成投资新宠》、《中国海上救捞独一无二》、《国际投行纷纷改口唱多中国》、《中式英语风靡全球》、《节俭全运:简约而不简单》、《中国大学向世界授课》、《“中国梦”造福中国人权事业》、《中国用“创新”迎接挑战》、《中国友城数量超2000对》、《雕塑中国人新“模子”》、《大洋海底烙上中国印》、《中国经济“第二季” “第一眼”亮了》、《中国百城经营“无车日”》、《国产智能手机亮剑》……

    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都是在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之后,人民日报海外版所关注的中国发展的细节。记者们在各自关注的领域中,发掘国家进步的亮点,以翔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和过硬的事实,将这些细节的轮廓勾勒出来,而这些事实本身所构成的,就是一个多彩的中国。

    这些都是读者们喜欢读的中国故事,是“中国梦”这个大概念下具体而微的方面,它们真实、动人,且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作为外宣媒体,愿意多去挖掘这样的故事。

    海外版一直强调,稿件一定要写出“实”的东西,虚头巴脑的东西要少写。事实也证明,上述这些稿件,有干货、有嚼头,甫一推出,就广受好评,不仅在报社内部被认可,更在读者中引起了反馈,是网络转载率很高的文章,经常占据各大网站头条位置。

    除了文字,版面语言的应用也很“给力”。作为“瘦版”报纸,海外版在视觉上的冲击力较强,因此版面语言的灵活运用,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彩版报纸上,以一张大图片或者独特设计的形状作为视觉中心,勾勒出的整版稿件,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对于讲述故事来说,是毋庸置疑的加分项。例如,全运会报道中,编辑采用了跑道作为整版的背景,文字顺着跑道的方向安排,既体现出了全运会的特色,又在视觉上吸引了读者。

    重要节点 强势发声

    文章合为时而著,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尤其如此。在一些重大事实发生时,人民日报海外版始终认为,需要以鲜明而有力的文章,在舆论场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这方面,本报国际时评专栏“望海楼”每每因其发出的声音有力透彻而备受关注。

    以每年的“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为例,“望海楼”几乎每年都会关注,且结合当下的情势找出独特的角度。以今年来说,自去年9月日方通过所谓钓鱼岛“国有化”方针后一年来,日本在右倾道路上的所作所为致日中关系变冷,而中国的强国路则在“中国梦”目标指引下,越走越稳。“望海楼”从“道路”角度切入,发表文章《勿忘“九一八” 保持强国势》,主题鲜明,用意深刻,引起网络上一片力挺。

    习近平总书记9月初出访欧亚各国,是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在行程报道之余,本报在“望海楼”专栏接连刊发重要评论,将此次出访的议程、聚焦点提炼出来探讨——《习近平三访带给世界三大期待》、《“中国梦”不是“超级大国梦”》、《“光明”的中国可以更有作为》、《古丝路正崛起新经济带》、《中方立场日益释放强能量》、《改革开放自信引领升级中国》、《两条丝路 一样精彩》、《上合有能力应对地区安全变数》……

    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对习总书记出访所涉及的议题,国际上的不同声音背后的逻辑等,已有多年研究;对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和所遇到的挑战,也有清醒的认识。请他们发出权威声音,由海外版强势推出,成为海外版影响国际舆论场的一件“利器”,收到了良好效果。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 《三项学习教育通讯》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