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全国动态 正文

 

天津日报“关注城管之困”报道:焦点更要让事实说话

 

脱产蹲点 焦点问题更要让事实说话

——“关注城管之困”系列报道

    天津日报9月4日刊发的“关注城管之困”系列报道直面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真正让一线发生的新闻事实说话,让大家了解城管、理解城管,是调查报道的成功之作,也是天津日报一贯坚持“走转改”精神的成果。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对宣传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一步提高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除了探索前行也要“回头看”,现将该系列报道出炉前后的点滴心得与大家共同分享、探讨。

    焦点问题迎难而上 脱产蹲点

    天津日报舆情中心关注城管群体已久,拟做深度报道已有一段时间,在湖南“西瓜案”发生之后,城管这一群体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甚至不少人提出要废除城管制度。一时间,一个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群体成为了众矢之的,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形成今天的局面?

    作为报社的舆论监督部门,平时与城管部门打交道较多,且绝大多数稿件都是批评稿,但采访的过程也让我们看到和了解了很多真实的情况,明白城管制度之所以饱受非议,不是城管这个群体里“坏人”多,关键是在于编制和经费,这个问题不解决,负面个案极有可能再度上演。

    在网络舆情监测中,我们注意到在本市产生影响的两条微博,其中一条自称全国先进典型“河西综合执法局”的一员,在网络上匿名发帖,为自己以前曾野蛮执法忏悔;另一条是本市综合执法队员被打的视频的评论中,竟然有不少人说“打得好”。当时,《人民日报》已经在连续撰文,长篇幅地探讨问题。那么,作为一个地方党报,“城管”的话题我们能不能做?能不能做好?

    在连续两天的业务探讨中,大家一致认为,我们不能回避焦点,要迎难而上,关键是要做就得做好。在碰撞中,大家提到了 “脱产蹲点”,认为只有记者真正到一线城管队伍当中去,与他们同吃同住见证执法,才能让最后的报道有血有肉,有说服力。到第一线去,到最基层去——“脱产蹲点”为该组稿件“画龙点睛”。

    以老带新 扎实蹲点 用心落实

    策划需落实,好策划尤须用心落实。到城管“蹲点”不但需要时间,需要经验,也需要“生面孔”。此时,报社刚进了一批年轻的见习记者,报社领导改变以往将这些年轻人分到部里“给师傅拎包”的做法,成立专门的临时部门集中培训,让他们参与到采访报道中,让他们有了更多独立思考和采访的空间,即使是采访碰壁,也能有效帮助成长。

    启用新人,培养新人,重点稿件以老带新,这是天津日报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的优秀传统。在这一调查稿件的“新老搭配”中,胡然是本报最优秀的调查记者之一,高质量的调查报道屡屡见诸报端;赵煜也是新近见习记者中表现突出的年轻小伙儿。

    让一位老记者带着一名见习记者以“南开综合执法协管员”的名义去见证执法,蹲点体验。最初设想是3至5天,最终他们俩认认真真地蹲点了7天,系列报道中仅体现了4天,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体现精华”。

    8月16日,赵煜随执法队员到苑西路清理占路市场时,现场发生了冲突,摊贩高呼“城管打人”后躺地不起。赵煜入职不久,但作为“协勤”始终站在最前沿。记者胡然获悉后第一时间打电话:“别忘了记者的身份,冷静,理智,保护好自己……”

    事后的调查、采访历时近一个月,采访过程不回避敏感问题,真正做到了跟城管队员们打成一片,体验城管执法的艰辛,用零距离的真情实感,获取了大量一手素材。

    “把感性的体验,变成理性的报道,最大程度体现理性,同时不失温暖”——这是在记者动手写稿时,部门内部探讨最多的话题。最后的初稿交到“聚焦版”编辑时,近2万字,先后做了6次较大幅度的删改,并进行了几次补充采访,才最终成文。

    客观地说,该报道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最大的一点是:对百姓的采访偏少,如果我们在前期采访中,在每个点位多采访几位群众,最终报道所呈现的声音无疑会更加厚重、有力。

 

来源: 《三项学习教育通讯》 作者: 天津日报社舆情中心副主任 罗骏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