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越基层 越深入 越生活——记者感言

 

  于洪海:第一次接到亲历写作的报道任务,是去采访一名快递员。当时自己心里直犯嘀咕:大冬天的和快递员一块送快递,这工作也有点太辛苦了。那天天气很冷,我骑着自行车跟在快递员后面,送快递的间歇我们一直在聊天,很快我忘记了自己的采访任务,进入了快递员的角色。晚上,当我打开电脑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再也不用为写稿子冥思苦想了。一个小时,1500字的稿子已经写好了。从那开始,亲历就成了我最喜欢的报道形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亲历写作让我认识到百姓生活是新闻写作取之不尽的宝库。

  陈培华:三三两两,晒着太阳,眯着眼睛,幸福溢在脸上。
  这是一组农村五保老人的群画像,却像刀一般刻进我的脑海。
  去年严冬腊月,我来到嘉善干窑镇敬老院,跟着院长沈照琴当了一回院长助理。看她如何悉心照顾老人,细碎却温情;看老人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咀嚼幸福的声音。
  如果没有走进乡村敬老院,或许这么粗粝和朴实的幸福,我很难感知。
  这个冬天,我还想再去看看那些老人,再去看看那棵苍翠欲滴的松柏树。
  陈醉:待在贫困村已经七天了,这是我经历的又一次“亲历”,触动最深。
  还记得当时,我们在箍桶丘村石门塘自然村采访,隔壁村的村干部和村民听说我们在邻村,竟然“山长水远”地赶来找我们。他们显得有些激动,拉着我们的手一口气说了好多好多:想修路、想发展农家乐、想做全面规划。
  看着我们被别村的干部“拉走”,本村的干部又有些着急了,也冲了上来拼命地说。
  这一幕“争抢”,有些混乱,又有些清晰。
  基层一线、农村一线、新闻事件的一线本身,那么迫切需要被媒体“深入”与关注,尤其稚嫩的事物更甚。因为,他们太需要外在的养分与雨露,这是大众传媒可以实现的价值,而对主笔者来说,这一切非“亲历”不可。

  江晨:今年1月26日凌晨3点,我和十几个农民工兄弟一起蜷缩在火车票代售点,陪他们等候代售点开门,抢到回乡的座票。那一夜,雪越来越密,又困又冻的人群,像麻雀一样蜷缩在一角。
  长久的“陪坐”,让这些心有“提防”的兄弟姐妹打开了“话匣子”, 开水也能分我一杯。这群可爱的人,身上最为相似的一点,就是对贫苦的生活少有抱怨。一位做住家保姆的大姐说:“日子嘛,你要往好的地方去想,就会越过越好。”这句有朴素真理的话,不时跳出来,鼓励我克服种种困难。

  李茸:曾经有人说,活着就是为了各式各样的体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历于我是体验感悟之旅。采菱人的辛劳、茶客们每日的喝茶都成为了一种仪式,从中发现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看到了一群人的存在方式。即使是亲身体验,也只能感受到表层。于是,继续去基层欠发达农村,更深入体验。要在他者的生活中,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看到自己的不足,让内心更为强大。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