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浙江速递 正文

 

突出五个“真” 深化“走转改”

 

 

   三是努力打造一批能够长期坚持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名牌专栏、工作室,引领、带动全集团的新闻创新。 

   集团各媒体建立了一批采编工作室,并将其作为“走转改”活动中记者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单元,引导记者在基层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帮助群众解忧释惑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之成为“走转改”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

   以全国新闻战线先进人物俞佳友名字命名的“佳友民情工作站”,愈办思路愈开阔。他们在浙报要闻版开设的“佳友民情直通车”专栏,着眼小事件,反映大民生。工作站记者深入丽水、台州、温州等地基层,已采写刊发了《山里娃:顿顿吃上营养餐》、《温岭养殖户盼销路》、《“玻璃男孩”谁来医治》、《百姓看病等啊等啊……》、《让永嘉山里娃告别霉干菜》等近60组鲜活报道,力求“服务百姓,民生至上”,促成一件件实事,解决一个个难题。佳友民情工作站还联合集团所属各县市报,推出全省巡访活动,深度覆盖浙江基层县市。10月13日,由佳友民情工作站和乐清日报联合举办的河南 “温州孤儿”寻亲大会上, 3名孤儿现场与亲人团聚,圆了半个世纪的寻亲梦;10月24日,佳友民情工作站联合瑞安日报探访瑞安市民看病难,推出《百姓看病等啊等》报道,促使瑞安人民医院推出全预约服务,有效缓解看病难。

   集团下属九家县市报也纷纷组建了各自的民生新闻工作室,开通特色民生热线、微博、QQ群等,积极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温岭日报“80后小虎队”工作室组织大型广场读者服务活动,邀请公安、行政执法、医院、银行、保险等17家部门、单位参与服务;乐清日报“行动新闻”工作室在乐清久旱无雨期间为缺水居民送水;上虞日报“新闻为民,这厢有礼”工作室与上虞新闻网“点亮一盏灯”栏目相互联动,走访当地困难群众,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东阳“民生高速”工作室关注东阳首例龙凤四胞胎的生活,通过报道为4个孩子解决了今后16年的学费,以及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医疗费用。

   四是深入一线充分挖掘和宣传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现象,在报道中进一步创新文本,倡导短、实、新的文风。

   浙江日报精心办好“走转改现场新闻”专栏,原汁原味记录百姓故事,及时充分回应群众关切,满腔热情讴歌群众创业创新实践。目前,已刊发栏目稿70多篇。《小岛问菜价》,报道远离大陆的舟山嵊泗岛,成立专门的“菜篮子工程服务部”,政府补贴菜价,让群众买到平价菜;《大学生田头拜师》,报道嘉兴余新镇大学生杨佳琪回乡后,在田间地头拜种瓜能手为师,立志在现代农业上干出一番事业。一篇篇带着泥土芬芳的报道,大大丰富了党报的报道内容,拓展了党报的报道视野,提升了党报的报道层次。

   10月,为使“走转改”活动的成果能更多转化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动力、更多与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结合起来,浙江日报在要闻版相继开辟“中小企业一线行”、“文化发展一线行”和“四大建设一线行”栏目,再次派出4路小分队赴全省各地基层蹲点采访,共刊发报道30余篇。这些稿件紧紧围绕浙江省各级各部门积极应对中小企业经营困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及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重在报道事件、重在报道事件中的人物,文字都在七八百字,虽短小却鲜活,为省委、省政府推动重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浙报集团编委会还选择了若干重点民生领域,跨媒体组织“记者蹲点体验采访活动”。40多名来自集团各媒体的采编人员主动报名,组成20多支小分队,围绕“贫困乡村农民生活样本调查”、“特殊岗位人群生存状况调查”、“残疾人群体生活情况调查”三大主题,分赴基层蹲点。通过在基层的蹲点调研和实践锻炼,采编人员发现了自己原有思想观念与火热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接触了真正来自基层的现实问题,写出的报道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在最近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道中,浙江日报创新文本,广邀宣传文化战线基层干部用微博的形式,畅谈体会,抒发豪情。短短的文字中闪烁着思想和情感的光芒,让读者眼睛一亮。

   五是从健全完善考评激励和干部选拔机制入手,为“走转改”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集团把上级对活动的要求转化为新闻媒体内部工作准则,完善考评奖励制度。把下基层情况作为编辑记者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职称评定、提拔使用等方面予以倾斜。

   为使走基层常态化,浙江日报修改了月度好作品评选办法。自9月起,除既有的“现场报道奖”、“深度报道奖”以外,报社在月度考核中新设立了“基层联系点奖”,鼓励、引导采编人员勤下基层。从各部门推荐的“走转改”作品中,已评出第一批11篇好作品,并给予奖励。

   集团人事部门在制订有关干部提拔任用的新规定时,特别把“一定时间的基层锻炼经历”作为采编人员参加干部竞聘的一项必要条件,以此鼓励采编人员多下基层、常下基层。

 

来源: 浙江省记协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