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广播电视总台“进村入户察民情”活动的重点一是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社情民意调研,切实帮助解决和研究相关实际问题,有效促进联系乡、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二发挥广电优势,组织《百姓热线》走基层、老白帮忙、小秋进社区等品牌活动资源,到舒桥乡开展送服务活动。三是组织市文化大篷车走进舒桥乡,送文化下乡。四是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把舒桥作为总台采编人员“走转改”的一个联系点,深入农村接地气,转变作风强服务。
丽水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频率记者吴峰平在去年8月开展走基层活动以来二次驱车数百公里、深入青田万阜4个行政村10来个自然村, 9个日夜采访了孤寡老人、师生、村民群众及其领导多达90人,积累录音素材近20个小时,制作成只有25分钟新闻专题的录音通讯:《为民记者俞佳友》,形成近万字的个人专访:青田白岩前村是万阜8个行政村之一,迄今没有通乡公路。从乡政府到该村开车必经青田县城绕道,来回需八九个小时,长距离的盘山公路让我生平第一次晕车了。而且弯急、坡陡、路窄,临崖临水,车在悬崖边上走,村委主任陈志令紧握着记者的手说:“俞记者是到我们村帮忙修路的最大记者,你是到我们这里采访的第二位记者”。记者在村主任家住了一夜,并了解到群众的疾苦和盼望。于是,又连夜写了题为《万阜的“西藏”白岩前农民有“四盼”》的消息,第二天到乡政府发回报道。丽水交通音乐频率的记者频率曾经报道过的一位好心人蓝玉香的儿子最近身患重病,急需帮助,频率记者马上深入采访,呼吁听众帮助蓝玉香。今年5月12日,广播交通音乐频率联合丽水团市委、丽水市志愿者协会等开展“玫瑰之爱”大型爱心义卖活动,为蓝玉香的儿子筹集治疗资金。《帮帮好人蓝玉香》及玫瑰义卖活动,让我们感到人性的美好,人间的温情及媒体的引领作用。
缙云广播电视台的《效能与行风热线》栏目架起干群沟通的桥梁该栏目由缙云县纪委、县委宣传部牵头主办,县纠风办、县广播电视台承办。在缙云人民广播电台(FM101.8),每周一至周六11:00——11:30播出。其中周一、周三、周五直播,周二、周四、周六重播。周一、周三请有关单位领导到直播室介绍本单位工作职能和近期工作重点,并通过热线电话及短信平台,受理群众的咨询和投诉。周五反馈投诉办理结果和对本周节目内容进行回顾。节目的定位是“讲政策、听民声、解难题、强监督、展风彩”,坚持突出宣传性、服务性、监督性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效能与行风”监督作用,切切实实为百姓解决困难,对群众所反映的效能与行风问题,由主管机关对责任单位的答复解决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及时反馈信息。通过《效能与行风热线》节目,架起一座政府与市民的连心桥,开启一扇法规政策的宣传窗,增设一个机关效能与行风建设的监督哨,服务百姓,服务发展。该台《效能与行风热线》有96个单位领导做客直播间,直播96期,重播288期,接听电话288个,受理投诉咨询215件,回复208件。
今年3月27日,缙云广播电视台以 “强化广播电视惠民工程”为主题,县广播电视台班子成员与采编人员一道深入七里乡周弄村结对,大家认真开展“进村入企”访民情、解民忧和记者走基层活动,该村是一个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全村有人口726人,绝大部分外出搞养殖,留在村里的发展茶叶等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周弄村在记者的帮助下,村双委带领广大村民开展村庄整治,美化环境,一改过去脏、乱、差的环境,营造了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同时建造村集体办公大楼、村便民服务中心以及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媒体的帮扶活动受到了村民的赞扬。
景宁新闻网全面启动了“走基层、听民声”活动。全体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写出了一篇篇富有浓厚生活气息、乡土气息和时代气息的报道佳作。一是积极开设面向基层、深入群众的民生类专题专栏。中国景宁新闻网高度重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加强领导,精心策划制作推出“走基层 听民声”专题,记者走基层、特色乡村行、基层看变化、畲乡纪实、记者一线风采、他山之石等六个特色栏目,重点推出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报道,集中反映“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成果。组织本站特色品牌栏目《畲乡纪实》深入基层关注、分析、发掘各类“真、善、美”人物故事,与广大观众、听众和读者进行面对面地互动交流,做到照片精美质量高,文字简洁有深度力度,截止到目前,已完成《畲乡纪实》24期,深受广大网民关注和好评,并获得2011年度浙江省网络新闻奖一等奖。2012年,中国景宁新闻网将“走转改”活动结合“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持续推出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报道,集中精力把专题办好,不断扩大影响、形成品牌。同时,进一步完善培训和激励机制,引导新闻工作人员自觉深入基层、走进群众。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定期组织新闻工作者到基层联系点进行蹲点采访,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和共同职业追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边实践边总结,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如何发挥媒体优势?如何将大走访落到办实事上?今年以来,遂昌县新闻传媒中心负责人带领采编人员一行前往联系的垵口乡进行走访,与乡、村干部一起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在石仓村,村两委干部详细介绍了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新闻传媒中心干部一边听,一边认真记录。得知村里创新山林“反租倒包”模式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通过创办专业农产品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时,新闻传媒中心负责人当即交待随行记者,要适时对村里取得的成绩和成功经验加以宣传、推广。自遂昌“与群众心贴心,与企业面对面”大走访活动开展以来,新闻传媒中心紧密结合新闻媒体实际,紧紧围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通过开设“现场短新闻竞赛”以及“走基层•乡村行、走基层•企业行、走基层•项目行”等栏目为抓手,全力推进大走访活动深入开展。最近还举行了“问计于群众”主题采风活动,将采编人员分成两组分头深入乡镇采访。并在《钱瓯遂昌》一版正式开栏推出主题采风活动相关报道,同时在《丽水新闻》的品牌栏目“百姓热线”中开辟“我帮你”子栏目,开展新闻扶贫活动,分别为农村入学难的贫困学生(帮助20名贫困大学新生从募捐到每人5000元的学费)、山区群众农村品销售难等问题开展了帮扶活动。受到百姓欢迎。
青田侨报在“走转改”活动中,围绕什么是好新闻?读者最喜欢阅读什么样的新闻作品?广大记者用脚、用心、用情作出了回答。自活动开展以来,青田侨报社记者的足迹遍布全县所有31个乡镇的上百个村居、数十家企业厂矿学校,报纸开辟专栏3个,子栏目7个,刊发了大量稿件。中国青田网开设新闻栏目一个,视频栏目一个,刊发了大量的文章图片和视频。报社20多位新闻记者纷纷 “走”下去,鲜活题材挖上来。记者张铭和朱锡伟走进垂直地面230米的钼矿巷道,与矿工们同吃同住两天,感受《矿工张晓青的地下生活》;记者金秋来到偏远乡镇季宅乡,走进该乡最偏僻的山村——潘山村,发现《潘山有株藏红花》;9月28日,报社在一版一口气发了一组“最美2011”的稿件:《最美信使沈朝秀》,《最美媳妇匡才菊》,《最美指导员朱希亮》,《最美医生陈锡灵》等来自一线的报道。
去年11月25人,青田侨报记者下基层发现,青田县最为偏远的乡镇万阜乡柘垟村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眼看萝卜就要大规模上市,但依然没有订单出现,价格甚至已经低至去年同时期的一半,温州客商还是没有上门来收购的消息。记者马上回报社,连夜写成《萝卜滞销,万阜农民愁坏了》的新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县城各大酒店和学校食堂纷纷致电报社表达购买意向,报纸和中国青田网联和策划新闻帮扶活动。仅仅三天时间,就推销了5吨萝卜,为农民办了实事。
丽水市新闻工作者在“走转改”活动中认识到,只有“走”下去,才能感受到火热的生活,感受到群众创造新生活的活力,才能发现来自生活源于群众的精彩瞬间。“走转改”正成为各家媒体一项正常化、常态化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