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践
1、常走真转、常改不懈,推动“走转改”常态化。《浙江日报》把“走转改”活动的重点落在建立长效机制上,全员行动,全情投入,以“走转改”标准检验新闻产品生产,以“走转改”方法检验每篇报道效果,把“走转改”贯穿于新闻采编的全员、全流程。
精心设计载体,吸引人人参与。去年8月以来,《浙江日报》180多名采编人员根据报社要求纷纷奔赴基层调研采访,走进民间、倾听民声,掀起第一波“走转改”活动高潮。《浙江日报》及时在4个要闻版开设《走基层 听民声——现场新闻》、《乡村微日记》、《亲历——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报道》等专栏,无论是谁、无论长短、无论文本形态,只要来自基层体验、来自社会实践一线、有真情实感、健康向上,都可以报道。《走基层、听民声——现场新闻》主要刊发当日真切记录来自基层的新闻故事;《乡村微日记》运用微博形态,以真实、易读、生动、感性的语言,记录在蹲点调研中的所见所闻和心灵感悟;《亲历——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报道》主要刊发记者走访基层联系点的体验和调研成果……这种多层次、不拘一格的栏目设置,既吸引不同岗位、不同报道领域记者的参与,也为文风改进、文本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群众成了报道主角,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平实亲切的报道和语言风格成为记者编辑追求目标。《浙江日报》这次报道的规模之大、层次之丰,持续之久,领先全国省报。
梳理整合,每个板块突现“走转改”。《浙江日报》除在要闻板块精心设计栏目,对其它新闻板块的专栏和各个周刊也进行认真梳理、整合,集中打造了《民生考察团》、《科学行走》、《读者来论》、《风生》等十余个重点专栏,《美丽乡村》、《政治周刊》、《人文周刊》等特色新闻周刊,在内容和编排上也更多聚焦基层群众。《民生考察团》让普通市民为自己所在城市的城建、卫生、教育等现状把脉;《读者来论》团结了一批专家、写手和热心读者进行政策解读;《风生》给了基层干部一个表达心声、与群众互动的平台……基层事、群众事是这些专栏、周刊报道的源头和重点,留下了一批生动感人、广受社会关注热议的报道。
2,完善机制,推动“走转改”活动制度化。《浙江日报》以建立基层联系点为抓手,把“走转改”活动的目标、要求、程序、工作要点、工作方法以及考核奖惩等,都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制度,量化到每个采编人员、采编部门所有工作流程,可以操作、可以考核、可以监督,确保“走转改”活动深入持久有效开展。
全员行动,广泛建立基层联系点。《浙江日报》记者基层联系点制度建立于2010年,经过“走转改”活动的实践,今年初对基层联系点制度进行重大修订,并以报业集团编委会文件的形式,就全员长期建立基层联系点和联系点的选定、工作要点、新闻报道、考核评比等提出具体要求和规定,明确规定每个采编人员都要有2-3个个人联系点,经常保持联系;每个部门要有1-2个基层联系点,定期回访;鼓励督促编辑记者,尤其是年轻同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生动感人、清新质朴的报道。此外,《浙江日报》多位年轻中层干部还分赴杭州市余杭区、慈溪市、宁波鄞州区、舟山市、巨化集团、湖州织里镇等基层单位挂(兼)职,实地参与基层工作,直面社会矛盾。他们的工作和能力受到当地党委的充分肯定。
有考核、有激励、有交流,不断深化“走转改”。除基层联系点,《浙江日报》还经常组织集中性大型“走转改”活动,每次记者下基层,集团编委会主要领导都亲临动员和部署,提出具体要求;活动结束则集中汇报交流,总结经验、奖励先进;针对走基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走转改”的方法和机制,不断提升效率和效果。自2011年9月起,除既有的“现场报道奖”、“深度报道奖”以外,《浙江日报》在月度考核中新设立了“基层联系点奖”,鼓励、引导采编人员勤下基层。
3、围绕大局和热点,精心谋划,推动“走转改”主题化。《浙江日报》不断增强策划力度和组织化程度,根据一个时期的省委中心工作、社会热点,主动设置主题,组织精兵强将集中调研、密集报道,使“走转改”活动更具目的性和影响力。
领导带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2011年,《浙江日报》围绕省委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焦点,每位编委会成员确定一个重点调研课题,分赴农村、企业、重大建设平台等开展调研,产生一批调研成果和重点报道。2012年伊始,浙报编委会成员再次带着热点话题走基层:2月底,副总编徐峻带队走访温州市6个县、1个工业开发区,历时12天,深入调研温州企业和金融状况;3月,编委周少华带队调研走访金华等地,为“创业创新成就辉煌—— 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调研采访;4月,编委周咏南带队赴余姚、台州、浦江等地调查基层民主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等课题;5月,副总编辑徐峻再次带队调研宁波杭州湾新区、萧山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慈溪小家电产业集群等调研;6月,总编辑李丹将赴丽水调研山区经济、副总编冯卫民将赴温州调研温州金融改革……
用“走转改”的方法,组织重大主题报道。今年初,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浙江日报》组织价值观大讨论,就采用“走转改”方式,走进社区、农村、学校和农民群体,在现场,由基层群众现身说法,取得很好效果。今年5月,围绕“开好党代会 迎接十八大”的主题,《浙江日报》再次组织集团所属各报刊、网站的57名采编人员走基层,同时开展“重点工程巡礼”、“走进企业话转型”、“浙江海岸 边走边拍”三大板块采访活动,取得很好成效。
4、协同作战,开门办报,推动“走转改”的全媒体联动。在《浙江日报》带动下,浙报集团所属各网站、专业报刊、县市报及县市报道组都加入“走转改”活动,形成各媒体资源互动、各种报道形态交互局面,极大提高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开门办报,组建新时代通讯员队伍。目前,《浙江日报》把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通讯员队伍,作为实现开门办报、群众办报的有效途径。各个采编部门、分社通过组稿会、特邀作者、联合培训等形式,让基层群众参与到办报中来。浙报图片中心积极推进签约摄影师队伍的建设,截至今年6月,已在全省各地发展签约摄影师300多人,每天向集团图片网站发送图片50组、180幅以上。
报网融合,尝试新媒体实时互动。浙报集团一直十分重视推进全媒体战略,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2011年4月,集团出台了《关于集团各媒体及采编人员使用微博、博客等网络社交平台的若干管理意见(试行)》,鼓励集团各媒体和采编人员使用微博、博客等形式,创新传播方式,贴近读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同时,《意见(试行)》对媒体官方微博和博客、采编人员个人工作微博和博客、个人非工作性微博和博客等进行了规范。2010年底,《浙江日报》就开通了官方微博,“走转改”活动开始后,进一步发挥版面与微博的互动效用,通过官方微博,主动介入、参与群众网络社区,听民意、说民生,回应群众关切,引导舆论,同时,微博还带来表达方式和文本形态的创新,使党报焕发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