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变
1、叩问现实、关注民情,党报面孔更生动。“走转改”,赋予了党报报道一种叩问社会的表情,一种深入现实生活的方式。到人民群众中去,关注普遍人的生活、情感和命运,成为很多报道的灵魂所在。
《浙江日报》有一群年轻记者,不少是80后。在“走转改”活动的推动下,他们年轻的观点、鲜活的语言也进一步促进了党报文风的创新。他们以积极的价值取向,还原新闻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这些悄然的改变,都让党报的面孔更加生动。一位曾经跟着环卫工人倒马桶的年轻记者说:“如果不是因为我曾和他们共同劳作,倾听他们的心里话,我的笔下必定将缺少一种叫‘灵魂’的东西。”
“走转改”实践,让浙报采编人员切身体会到,只有来到新闻发生地,与新闻人物面对面地交流,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报道才更富感染力。也因为离现场更近,记者得以把握事件进程中的细致入微的纹理脉络。基于此,《浙江日报》上当日新闻、现场新闻日益增多,一大批来自基层的凡人善举得以发现挖掘……这些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在版面上呈现了丰富、立体的形象。
2、蹲点一线、还原真实,记者作风更深入。到一线去、到基层去、到现场去,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走转改”促使浙报采编人员自觉自发地从社会实践的沃土中发现新闻、发掘新闻,带来了思想感情和采访作风上的根本转变。
为体验最真实的劳动生活,记者们来到山村农家,白天戴上斗笠采香榧、背起锄刀砍毛竹、穿好围裙摘毛豆;晚上手拿电筒当巡察,围坐火炉谈夜话,与基层干部群众从生活的艰辛,讲到未来的愿景。这些都让他们深刻领会到,“走转改”不仅是一种做法,更是一种思想方法和价值理念。它教育大家将深入基层、理解群众的态度持之以恒,并纵贯职业生涯始终。
3、发现矛盾、解决问题,新闻服务更广泛。在“走转改”过程中,积极反映普通百姓的愿望诉求、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问题,正逐步成为《浙江日报》众多报道及活动的主旋律。
2011年以来,《浙江日报》多次联合集团所属各媒体开展了一系列的“新闻为民”活动,发动记者编辑“进社区、下农村、送服务、交朋友”,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创新为民服务形式,为困难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2011年7月,以“话民生、汇民情、解民忧,关注基层、贴近百姓”为诉求,《浙江日报》组建了以亲民记者俞佳友名字命名的“佳友民情工作站”,并开设“佳友民情快车”专栏,着重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截止目前已刊发报道130多篇,帮助解决基层群众实际困难30多件。今年3月,“佳友民情工作站”联合3个省内主要媒体的帮忙类新闻栏目,组建了浙江省首个“主流媒体为民帮忙联盟”,探索“报网台”全媒体联动发布机制,以把为民服务、帮忙新闻覆盖到更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