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浙江速递 正文

 

“走基层、转作风”要落实在“改文风”上

 

 

    三、报道不浮夸,做到“言之有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报道权。只有深入群众、深入调查、深入思考,报道才能一语中的、一针见血,也才能言之有据、以理服人。我们要通过对实际生活“望闻问切”,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从中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挖掘事实背后的事实,提炼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这个时候的新闻,已是体现社会进步,挖掘生活本质的新闻;这个时候的事实,已是体现事物逻辑、揭示时代本质的事实。经济生活频道记者为采访杭宁高速公路超载黄牛车,深入浙皖交界路段蹲点暗访半个多月,跟踪多名倒运“黄牛”、多辆超载客车,随同被转运乘客徒步走高速、爬铁丝网、钻桥洞、坐转运车,总路程达数千公里,经过深入艰苦的暗访调查,终于摸清了高速黄牛倒运超载乘客的详细内幕。调查报道《谁在为超载“保驾护航”》用事实说话,深刻揭露涉及数以千计群众安危的超载转运黄牛的“利益链”。报道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湖州高速交警根据记者提供的线索,严惩了一批“黄牛”。交通旅游导报的深度报道《偏远山村客运服务出路在哪里?》也是调查研究出成效,切实解决百姓民生问题的典型作品。记者连续一周深入开化县的多个偏远山村,走访大量百姓和村干部,发现当地仅有的三条小公交线路因种种原因无法解决百姓出行的问题。报道聚焦农村发展中的典型事件,深层思考交通发展与百姓生活的关系,刊发后,立即引起全省运管部门和客运行业的关注,开化当地政府也积极出台政策扶持农村客运,对解决百姓出行问题产生了实际效应。因为有实据的充分报道,使得我们的观众即使在批评性报道中也获得了进步的力量,因为他们相信我们报道中的依据。这就“言之有据”了。

    四、影响最大化,力求“言之有效”。

    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必定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引领性,必定能够通过深入的剖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必定能够有力引导舆论、有效影响全局。一年多来,我们的记者在深入基层中敏锐地感知事物变化,对当下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作出准确的思考和判断,从中发现鲜活题材,并不断深化报道主题,采写出一批既有影响、又有反响的好新闻。如浙江之声记者在去年下半年的基层调研中发现,温州不少中小企业由于民间借贷的原因,出现了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的现象,于是深入到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组织、经济管理部门等调研采访,采制播出了系列报道《温州民间借贷风波追踪》,特别可贵的是这个报道早于政府部门的干预两个多月,发出了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的预警信号。这一系列报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与兄弟媒体的相关报道一起,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为此后中小企业解困和金融体制改革破冰等重大政策的推出发挥了舆论的力量。最近,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之际,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浙江卫视选送的单条新闻《浙江:从“放水养鱼”到“放鱼养水”》,讲述了浙江大面积取消网箱养渔的现象,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这两年浙江实施创业创新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成果。央视肯定这篇报道对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追求经济与环境共融共生的发展思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篇报道也因此成为“走转改”报道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典型,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这就是“言之有效”了。

    “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言之有据、言之有效”,实际上是新闻工作的看家本领,在“走转改”中重提这“四言”,是有新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作用的,“四言”要求真正达到了,“改文风”才真正落了地。

    在“走转改”过程中,我们的采编人员不断地在基层汲取养料,业务能力和素养都得到了较好地锻炼和提升。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报道内容静态多、动态少。有些采编人员缺乏挖掘鲜活题材的能力,无论是带着选题深入基层,还是深入基层寻找选题,都没有抓住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捕捉不到独家素材,采制的报道新闻性不强、时宜性差,真正回应改革开放热点、回应百姓关切的相对较少;有的报道老题材,没有新发现,缺少新视角。

    二是广播电视特色发挥不充分。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最大优势在于画面和音响,但很多电视报道画面语言运用不足,生动细节不多,现场感不强;广播报道中现场录音、记者口述、电话连线、直播报道等形态较少,广播优势发挥不明显。报道的感染力、影响力因此大打折扣。

    三是思维模式有点陈旧、表述手法有些老套。在“走转改”报道中,有些报道要么“歌功颂德”,要么“苦大仇深”;有些报道语言烦琐、不生动不朴实,缺少群众语言;有些报道篇幅冗长,不够紧凑,实质性内容较少;有些电视报道摄像技术不精,制作水准不高,画面美感追求不够;有些报道表述不够简练,标题新闻性不强、缺乏动感,吸引不了眼球。

    四是体验式报道对新闻规律把握不足。现在很多记者都喜欢做体验式报道。这个报道方式的利弊都很明显。好处是能深刻感受报道对象的酸甜苦辣,引发受众的情绪;坏处是可能出现主观性太强,夸大其词的说法。记者走基层的目的是报道新闻,而不是向受众展现个人体验。采访对象的对立面对报道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新闻自有其规律,应避免个人情绪、境遇的影响,不能以个人之心度世人之腹,以个人遭际评判社会问题,要以准确、真实的事实呈现为主。

    不断改进文风,是态度问题。文风绝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不断改进文风,也是水平问题。了解变化中的情况、思考变化中的问题,形成更适合、更有效的文风,体现着我们对接时代、因应变化的能力。

    不断改进文风,更是立场问题,离群众越近,新闻才越有新气象、新线索、新表达、新亮点,离土地越近,新闻才越有新价值、新思考、新发现、新收获。
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要不断地“走下去”,“转下去”、“改下去”,将新闻真正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

 

来源: 浙江省记协-浙江新闻界 作者: 浙江广电集团编委会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