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要论阅评 正文

 

“走转改”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期的生动实践

 

 

  以走进基层为基本前提,深刻回答“为什么要深入基层、怎样深入基层”的问题

  走进基层、深入实践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开展“走转改”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走转改”活动中,福建省以基层一线为平台,建立了840多个联系点,组织全省编辑记者3.5万多人次进乡村、进社区、进厂矿,实现了“家家有基地、人人有驻点、天天有报道”的目标。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始终保持和发扬走基层的优良传统,深入走基层、用心走基层、经常走基层,才能不断走出新闻报道的新气象、走出新闻工作的新天地。

  不仅要拓展走基层的广度,更要拓展走基层的深度。在“走转改”活动中,许多记者反映,走不走基层确实不一样,深不深入基层更是不一样,“离基层越近,越有真感受”、“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实践启示我们,走基层必须坚持点面结合,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既要走农村又要走社区,既要走到沿海地区又要深入边远山区,既要走进厂矿企业又要走进边疆哨所,不断扩大走基层的覆盖面。必须建立更多的基层联系点、示范点、采访基地,广泛开展蹲点调研、定点帮扶,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抓住典型,挖掘新闻素材、分析现实问题,不断增强“走转改”的实效。

  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做到身在基层不难,难的是心到基层;拉近地理距离不难,难的是拉近心理距离。通过“走转改”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不仅把基层情况摸清吃透,而且把群众的愿望呼声装到心里,大大增进了对群众的感情。实践启示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带着感情用“心”走进基层,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感知群众生活冷暖,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通过笔触、话筒和镜头把群众的愿望诉求如实反映出来,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认可。

  不仅要以集中的方式走基层,更要使走基层常态化。“走转改”活动之所以能持续深入开展,既因为有集中组织活动、营造浓厚氛围的强力推动,更因为有建立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实践启示我们,坚持集中式与常态化相结合,是形成强大规模声势、克服活动“一阵风”的有效方法。必须精心策划、集中组织好走基层专题采访活动,同时培育一批“走转改”品牌栏目,继续实施“记者长驻基层计划”,进一步健全基层联系点、基层挂职、蹲点调研等制度,使走基层由“软任务”向“硬约束”转变、由“抓活动”向“促常态”转变。

  以锻炼队伍为重要着力点,深刻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队伍、怎样建设队伍”的问题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工作队伍,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保障。在“走转改”活动中,福建省坚持把转作风作为关键环节,注重领导带头,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自觉下基层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实践证明,基层是锻炼新闻队伍的大课堂,必须引导新闻工作者把“走转改”作为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追求,长期坚持下去。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灵魂,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工作作风。“走转改”活动帮助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深入基层中感受群众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感受群众不怕困难、知难而上的意志品格,培养了求真务实、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实践证明,“走转改”活动是磨练品质、锤炼作风的大熔炉,应认真总结“走转改”活动的成功经验,加大“走转改”精神内涵的宣传阐释,推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形成扎实深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更好地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鲜明特征。在“走转改”活动中,广大新闻工作者发扬“光着双脚跑新闻”、“田间地头当舞台”的优良传统,下基层“抓活鱼”、“抓大鱼”,职业精神得到洗礼、职业追求得到提升。实践证明,“走转改”活动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塑造职业精神提供了丰厚土壤,应把“走转改”活动与“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校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态度,努力保持新闻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

  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是新闻工作者完成党赋予的神圣使命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新闻宣传水平的必然要求。在“走转改”活动中,广大新闻工作者强化业务创新意识,提升了发现新闻、调查研究和学习运用群众语言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实践证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是新闻工作者成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应在深化“走转改”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通过研究制定业务考核、业绩评价、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努力建设一支植根实践、服务人民的新闻工作队伍,为推动党的新闻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袁荣祥作者为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袁荣祥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