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张建松:跟随海监船巡航钓鱼岛
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张建松发言。高国全 摄
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张建松:我在上海分社长期负责海洋报道,于2月5日和新华社孙铁翔、岑志连两位同事登上中国海监137船采访中国海监船在钓鱼岛海域的常态化巡航。从去年9月14日以来,我国海监船一直在钓鱼岛坚持常态化巡航。这次春节采访对于我来说是第三次到钓鱼岛海域去,每次去钓鱼岛海域都有不同感受。冬季的钓鱼岛气侯非常恶劣,七八级大风是家常便饭。
我第一次去钓鱼岛的时候是在去年3月16日,一出去就遭遇了八级大风,船晃得非常厉害,那次在钓鱼岛海域巡航的时间不长。去年9月14日,我再次登上中国海监船,当时的钓鱼岛海域的天气非常好,蓝天白云、海鸟飞翔,我拍了很多美丽的照片,那次运气非常好。但是这次冬季去的时候,拍出来的照片都像黑白的,钓鱼岛海域的水本身就深,冬季受冷气旋的不停影响,七八级的大风是家常便饭,所以船只摇晃得非常厉害。除夕那天我们是在船上吃年夜饭的,当时钓鱼岛海域刚刚经过一次冷空气的洗礼,风力非常大,我们在摇摇晃晃中吃了一个很难忘的年夜饭。
正月初一的时候,我们就遇到了日本的船,当时我方执法队员对日方船只喊话,请他们立即离开中国管辖海域。正月初六的时候中国海监船编队进入钓鱼岛领海,海面上的风有九级,阵风十级,船摇晃得非常厉害,拍照片时只好一手扶着桅杆,一手拍照片。我去过南极和北极,见过西风带的大风大浪,但这次采访依然觉得非常艰苦。这一方面是因为海监船的吨位比较小,另一方面,船的航向经常会变,有的时候船正对着风就是前后摇晃,一起一伏,有的时候船横对着风就左右摇晃,所以人根本站立不稳。在船上写稿子特别艰难,发稿的时候要把海事卫星架起来,后来要用绳子把海事卫星拴着,不能让它掉到海里。
海监船上的队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很多都是80后的年轻人,船上执法人员,对日船喊话的,还有负责记录的,包括负责机要的等等都是80后的。我当时是船上的唯一的女性,根本没有女卫生间。船长就把楼层上唯一的厕所贴上了女厕所的标记,有一次我特别狼狈,因为门打不开了,我只能从窗户爬出来,很多人都被锁过,因为海上太潮湿,锁会坏掉。
在这次采访中,我们发了很多稿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在网上还征集中国海监船巡回钓鱼岛的春联,网友们给我们提供了400多幅春联。
在上海分社分管海洋报道以来,我在大海上走得很多,曾经到南极采访半年,到北极采访三个月,曾经上过中国海监的飞机亲历过空中巡航,曾经到中国与韩国有争议的苏岩礁、日向礁去看过,曾经到中日有争议的东海油气田钻井平台上采访过中海油的工人们,还曾经到上海唯一的领海基点佘山岛上采访过一线海洋观测员,总结走基层的最大体会:记者走基层,不是盲目的为走而走;而是心中要带着中央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带着新闻工作者的激情。
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是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还承担了智囊团、思想库的职责。上海的研究力量很强,这些年我密切联系上海的海洋专家,采写了八九十篇海洋问题内参,围绕着海洋热点问题召开沙龙,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由于在去年9月14日,我作为记者见证了中国海监船在钓鱼岛巡航,并拍摄了许多照片。而这次巡航在中日关于钓鱼岛的斗争中、中日关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博物馆已经给新华社来函,征集我的照片和记者证作为历史文物和见证。作为记者能够在国家重大决策的历史瞬间上留下一个小小的烙印,这是一辈子的骄傲。我深感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多年来一直坚持走基层,得益于新华社领导为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