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浙江速递 正文

 

传媒沙龙:部分中央媒体畅谈“新春走基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娴:寻找最打动人的基层音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娴发言。高国全 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娴:我们“新春走基层”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记者非常少,实际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真正在一线当记者的只有三四十人。我们特别报道部和在一线采访的记者,交通工具可能就是一部中巴车,我们可能就是自己会拿着采访机,而不是一个团队。我们在走基层这方面,做了很多音响特写。基层的音响特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听众会忽然被这个声音吸引住。我们经常一个人在深夜里有大量的剪录音等任务,但做出的可能就只是两三分钟的报道。

    今年新春之前我们做了一组策划叫做“代课教师难说再见”,其实代课教师是个老话题了,很多代课教师现在处于特别尴尬的境地。很遗憾我没有参加这个采访,但是我的几个同事都去了,同步还有一些微博的直播,一个素材分为多种表达方式进行播发。比如说,在甘肃陇南有一个党家小学,很难想象在基础教育体系非常完善的情况下,还有着这样一个老师支撑整个一个学校的情况。我们想去采访那个老师,这个老师说:你千万别来采访我们了,这边的路非常泥泞,我们学校还忙着盖房子呢。我们就感觉必须要采访到他。走了两天半的时间才来到这个小学,这位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0块钱,但是他自己不觉得这是最大的困难,他只是希望能够把学校修缮一下。我们报道以后,当地教育部门对这个学校进行了修缮,这个学校后来也保存下来了。

    我们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时间是很珍贵的,这次播出的“代课老师难说再见”占了五分钟时间,很多人听到了之后,还想再听一遍。这些东西是让我们坚持“新春走基层”的原因。

    我们还推出了一个“温暖回家路”节目,觉得采访普通人的“回家路”是很有意思的过程。在“新春走基层”中我们有一个要求,走基层不能只走基层,一定要找到新闻点。作为广播记者来说,在“新春走基层”的过程当中要特别兼顾广播报道的速度,很多的基层报道需要抢时间,而且现在走基层不是节目形态,而是操作方式。比如说中国之声对污染事故的采访,我们会第一时间取得了周边河流污染的说法和证据,很多网站的转载都是引用的中国之声一线报道,广播可以及时插播,的确在速度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特别报道部平时也是在基层报道当中有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手机24小时不关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应急采访包,赶上谁值班了就是谁去采访。我们所有广播记者在基层报道当中,是一个历练和成长。我在基层采访当中遇到了很多值得二次传播的经典音响。比如说我们在市场上采访,录下菜贩经典的叫卖声音。这无意中录下来的声音,是广播基层报道的一个特点。我们的采访机是要始终打开着的,很多时候他们的声音是在镜头前表达不出来的。记录这些声音,对于我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每天深夜自己一个人剪录音的时候,我会回顾当天的采访经历,寻找最珍贵的录音,一定要找到那个最打动人的音响。我们内部交流的时候也会分享这些基层采访当中很珍贵的录音。我觉得走基层,只要走就会有所收获。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