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文风是对新闻传播规律的充分遵循
好的报道文风从哪里来?从新闻规律中来。要用好新闻规律这把尺子,采写挖掘真正的新闻。遵循新闻规律,就是要打破陈规陋习,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如何报道。忽视新闻传播规律,片面孤立地强调改文风,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
改进报道文风,要立足工作需要,着力增强报道实效。指导实际工作,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功能。工作需要也是衡量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新华社率先改进创新中央领导同志活动报道,更加突出对工作的指导性,减少程序性内容。2012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新华社播发的消息不到100字。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时,新华社播发的两条消息分别不足1000字和1300字。在做减法,压缩稿件篇幅的同时,新华社又做加法,丰富报道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后,新华社连续播发《永不停顿,永不止步》等五篇系列评论,全面诠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新思想、新概括、新提法,突出展示新一届党中央承前启后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此外,新华社还加强对中央领导同志考察活动的回访报道,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看望困难群众的回访报道,独家披露了“总书记亲自提出到贫困地区考察调研”“中央要求确保见群众、听真话、摸实情”等内容,释放重要信息,推动实际工作。一减一增,体现了新华社对新闻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对改进文风的辩证认识。
改进报道文风,要树立群众观点,有效回应群众关切。新闻报道不是自说自话,不能“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群众爱不爱看,是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最终评判。改文风,就是要始终想着群众需求,根据不同类型群众的需求,刊播不同的内容、提供不同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改文风,改出真正好文风。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十年磨一剑,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报道,以独特视角记录社会转型期真实的中国,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深度报道品牌栏目。
改进报道文风,要根据新闻价值,合理确定报道流量。新闻价值是新闻的核,是决定报道流量(包括篇幅、时长等)的唯一考量,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不能搞“一刀切”。“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等群众语言也鲜明地表示报道的写法、篇幅的长短要与表达的内容相适应。《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洋洋洒洒万余言,群众丝毫不觉得冗长乏味,相反,依然能从中看到历久弥新的力量,并视为点燃心灵的火把。实际报道中,一些记者硬是将消息写成通讯,将特写拉成小说。“绿豆大的核,西瓜大的壳”“高射炮打空靶”,群众不喜欢的,就是这类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报道,穿靴戴帽、拖泥带水的报道。
改文风是对报道方式的勇于创新
改进报道文风,要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不断创新报道方式,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更易为受众喜闻乐见。同时,又不能狭隘理解改文风,朴实不是粗糙、求新不是求怪。改文风,当以实事求是为准绳,否则就会陷入另一种教条和形式主义。
改进报道文风,要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新兴媒体日新月异,新闻信息生产传播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更加突出,用户和受众需求日益碎片化、分众化、精细化。记者要时刻保持对时代、对生活的敏感,努力把握新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在改进文风方面积极尝试、有所创新。2011年6月,为报道好网络媒体高管“红色故土行”活动,新华社记者根据活动主角是网络精英、平台是互联网的特点,最终确定以微博体作为报道文体。这篇“微博体通讯”《“向革命前辈借点勇气吧!”——互联网领军人物眼中的“红色奋斗”》因为富有时代气息、强调原汁原味、凸显人物个性,播发后,立刻引起巨大反响。仅北京地区就有40多家网站在显著位置转发,网民24小时内的点击量超过1亿次,《华尔街日报》等西方主流媒体也用中英文进行转载和报道。
改进报道文风,要不断创新呈现手段。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并逐渐跻身主流媒体,对传统新闻信息发布方式形成新的挑战。改文风还要积极运用新的采访工具和手段,在新的传播平台赢得主动。在张宝金先进事迹报道中,新华社通过网络、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以网络专题、视频专题、微电影、手机电视等报道手段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式报道。新华网还率先在网络媒体界将直播访谈间“搬”到农村开展在线访谈活动。报道手段的创新,使典型人物报道更加入脑、入心。在“最美妈妈”吴菊萍报道中,新华社首次引入动漫视频现场情景还原、新媒体客户端展示等多种手段,适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受众的不同需求,取得明显效果。
改进报道文风,要不断创新表达方式。群众语言来自生活,发自肺腑,是民生甘苦、喜怒哀乐的直接表达。改进报道文风,关键是“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新华社通过“学用群众语言”活动,总结了一批新闻报道应用群众语言的典型案例,如“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等,切实增强了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新华视点”微博播发的《党员守底线,国家有希望》《“美丽中国”是一道现实考题》等“关注十八大系列微评”,观点锐利、表达精炼,体现网络表达特色,受到网民欢迎,直接转发评论近万条次,为新华社时政言论报道与新媒体领域接轨开辟了新道路。
同时,新闻报道也要从写作和修辞美学着力,为受众提供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和更集聚的审美元素,变阅读为“悦读”,增强文章的美感和表现力。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写作过程中,记者运用穿越手法、诗化语言、神话点染、主观介入等行文方式,糅进中国画写意以及拙中藏巧的方法,就增强了立体感与意境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美的效果。
(作者是新华社总编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