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媒体公信,对每一份爱心负责
传统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是开展公益活动的一个天然保障,但这份天然的公信力仍然要我们好好珍惜与呵护。秉持着“全程透明,每一分钱公开”的理念,集团各媒体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监督,保证公益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公开透明,真正做到对每一位捐款者、每一份爱心负责。
杭州日报“拯救民勤•绿色传递”活动把每天的捐款人、捐款金额信息刊发在报纸上,并与民勤“杭州林”的种植者马俊河签订了援种协议,其中详细约束了公益款的用途,明确不能把钱用于任何与“杭州林”种植养护无关的支出。同时,要定期公布经费使用情况,定期通报梭梭生长情况等。
在鄱阳县免费午餐项目实施过程中,都市快报记者先后对多所学校进行考察。 2013年3月,快报在报纸上公布免费午餐善款的花费账目,向读者汇报免费午餐善款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快报还督促江西鄱阳县6所免费午餐学校开设新浪微博账户,每周或半个月公布食品和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公益活动组织与报道,成为记者践行“走转改”精神的一个良好载体。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连续多次深入受援助地区,在那里生活、观察、记录、思考、写作,抒发最真挚的感情,呈现最迫切的需求。杭州日报记者周春燕每年都要去怒江学校驻点采访,策划并记录公益故事。在“免费午餐”的实施过程中,都市快报记者冯志刚在采访中会忘记“给女儿回个电话”的许诺,回来后却没有忘记山村女孩李萌“有一部手机,给外地打工的爸爸打电话”的期盼。走到最基层,做最扎实的采访,做最出色的报道,尝试通过帮助别人得到一种建设的力量,成为他们一份自觉的责任和义务。
跨越城市界限,彰显杭州的大美形象
公益无界限。集团各媒体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已经跨越了一个城市、一个省份,面向全国,力求惠及越来越多的弱势人群,不仅体现了主流媒体对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的关注和爱护,对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情况的关心、关爱,也进一步传播了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彰显杭州这个道德高地的大美形象。
杭州日报“拯救民勤•绿色传递”活动,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的后续报道。杭州日报手拉手公益平台举办的“妈妈之夜”晚会,送给全天下的妈妈,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和报道。都市快报的“利群阳光”活动从浙江起步,逐步走向山东、甘肃、河南等全国16个省份,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公益活动品牌,直接资助了12200名寒门学子,社会爱心人士资助的贫困生也累计超过10000人。都市快报参与发起和推动的“免费午餐”项目,最终引发了国家关注,直接促成了国家版的营养午餐计划接手。这项源自草根、最终影响国家决策的公益行动,在中国公益史上尚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