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关注基层 传递抗震救灾中浓浓温情和关爱
灾情牵动人心,救援争分夺秒。都市快报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报道应急预案,派出5位记者奔赴地震现场,当晚就抵达震中芦山发回现场报道。截至4月25日,已刊发“与雅安同悲 愿雅安平安”特别报道29个整版,向读者真实准确传递灾情,传递抗震救灾中浓浓的温情和关爱,向社会弘扬大灾面前的正能量。
发自震中现场报道,传递温暖感人正能量 4月21日,快报特派记者首篇报道《救灾争分夺秒 救人心急如焚 本报记者跟随增援车队凌晨抵达震中芦山》,记录了快报记者在成都双流机场、成雅高速、华西医院和芦山县城的所见所闻,告诉读者火线救援正全面展开。22日《快报记者直击孤岛宝兴县救援》,快报记者在公路塌方汽车受阻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徒步20公里、行走9小时赶到宝兴县,一路步行、一路采访,全程记录孤岛宝兴县的救援情况;《劳力全去做了志愿者 孩子午餐分到一个蛋黄派》,快报记者在震中芦山采访了一个家庭抗灾活动,包括安顿生活、做志愿者帮群众抗灾等;《一个士兵的28小时驰援》,记录了一支军方救援队一天的救援活动。23日《孤岛宝兴的诺亚方舟》,记录了在宝兴县灵关镇,上百号认识不认识的人,因为灾难走到一起,组建了一个临时的家,开始相濡以沫的生活。这些报道充分反映了基层民众在抗震救灾中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细节,让读者有亲临现场之感。
关注浙商行动,充分展现“浙江力量” 雅安地震发生后,浙商立即行动,捐钱捐物,奉献爱心。农夫山泉捐钱捐水1000万元;阿里巴巴捐赠500万元;娃哈哈紧急调水百万瓶支援灾区,并捐1000万元专项用于200户雅安居民房屋重建……
《4个温州登山男与众人一步步把伤员抬上陡坡》,报道了陈振旭等4个温州人在前往芦山救援途中,眼看着一辆救援军车翻下30米高山崖坠河,陈振旭等人立刻参与救援。《“公羊队”六位队员昨天从杭州出发 这是杭州最早赶赴灾区的民间力量》,报道了杭州户外应急救援队的第一批6位队员在地震发生当天就奔赴灾区展开救援。《温州医学专家自愿留在成都抢救伤员》,报道了在成都参加首届急诊国际高峰论坛的三位浙江医生,在地震发生后,从会场直奔医院,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救治伤员……
快报把这些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的“浙江力量”充分挖掘了出来。
边采访边救灾,不给救灾工作加压添乱 针对此次地震中道路一度被社会车辆拥堵、灾区志愿者有些无序、伤者出不来救援进不去的状态,快报以冷静、克制的报道,向社会及时发出“不添堵,也是帮忙”的呼吁,引导公众形成科学有序的救援观念。
快报特派震区的记者,也准备充分,带足了相关物资,没有占用灾区的饮用水、食物、交通、电源等紧缺资源。他们发扬“走转改”精神,不仅未给灾区添麻烦和添乱,还在采访报道的同时,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去。
以科学严谨态度,积极为读者释疑解惑 5年之内,遭遇两次强震;4级以上地震3年发生16次。到底是怎样的地理地貌,造成四川地震多发?雅安强震是汶川大地震的余震吗?全球强震频发,能否证明地球已进入震动模式?针对这些疑问,4月21日快报刊发报道《强震为何再袭四川?跟汶川大地震是什么关系?》,第一时间采访国内外地震专家,梳理权威信息,积极为读者释疑解惑。
地震发生后,有很多网友质疑:为什么不能提前预测预报?国家在防震抗灾上花了那么多钱,起作用了吗?在21日《地震预警 成都28秒 雅安5秒逃生时间 烈度速报 黄金24小时救援工作指示图》这篇报道中,快报对地震预测、预报、预警三个概念进行了既科学专业又通俗易懂的解释厘清。报道指出,目前地震预测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根据地震波和电波的速度差,是可以进行地震预警赢得逃生时间的。4月25日《大地颤抖时 与死神赛跑 浙大校友的研发成果再次成功实现地震预警》,报道了毕业于浙江大学能源系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在汶川地震后致力研发地震预警系统,在雅安地震发生后成功预警,为雅安赢得5秒,成都28秒,汶川43秒的逃生时间。
这些报道以令人信服的观点、充分翔实的论据和直观易懂的图表,普及地震相关知识,引导读者科学理性看待地震,不信谣不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