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开放协作 高效率承担媒体社会责任
每日商报顺利完成了8个版的地震灾区现场报道,并联系企业进行实地救援。用四个字总结就是“开放协作”。一是记者编辑之间的开放协作。二是报社与企业的开放协作。
4月20日下午,商报就组成专题报道小组,由总编辑统一调配,派出摄影记者当晚赶赴灾区负责拍摄和采集信息。由于商报之前的汶川地震报道经验,所以这次也确立了由摄影记者通过手机口述随时发回信息的报道方式,只要手机有信号,就可以随时发稿。文字记者在后方做支持,完成后期整合。前后方每天连线三四次沟通想法,讨论采访、写作角度。
谁应该是灾难报道中的主角?答案很明确:灾难当中的灾民——说出他们的状况,表达他们的呼声,描述救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天,商报选取的角度是客观又不失温情地记录震后芦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天灾带给生命的考验,看到了人们的坚强。
第二天,记者挺近宝兴,看到了孤岛中群众的守候、等待、隐忍,以及等到救援后的温暖画面。前后方沟通后,决定以“等待”作为一条主线,以特写的手法,记录三个等待故事。
第三天,记者经过芦山县通往宝兴县灵关镇的公路时,发现有50多位天全县禾林村的受灾群众站在路旁,高举纸牌请求支援和关注。由此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角落,村民们缺水缺药缺帐篷,急需帮助。这一天,商报以“天全县告急 一个被忽视的角落”为主线,呼吁人们关注这里灾民的实际状况。
与此同时,另一条线,由跑商业线的记者联系已到前方进行物资支援的银泰百货集团,把前方记者发现的有效求援信息及时转化为救援力量。仅2天时间,天全县禾林村的粮食和饮水困难问题就得到了缓解,这是报社与企业救援力量开放协作的成功范例。
与企业的开放协作,在商报不是第一次,但在救灾现场就能如此迅速携手并且解决灾民的实际困难,这还是第一次,凸显了商报的优势。跑商业线的记者,不仅仅只是坐在办公室为企业做宣传的写手,同时也和现代企业一样负有社会责任。后来在微博上有人@记者,把有关“银泰助力雅安”的消息告诉他:“「老场乡禾林村物资清单与接收现场」天全县老场乡代收物资,银泰集团定点捐赠,由每日商报记者提供灾情需求。彩条70件,矿泉水350箱,帐篷7顶、方便面239件等……”这一下,就及时缓解了1000多灾民的吃喝难题。
一个良性的媒体,应该时时表现出自己的道德高度和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