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全国动态 正文

 

“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是怎样炼成的?

 

 

    续写许杏虎“战地日记” 深感记者使命

    1999年5月份的一天早上,刚值完夜班的我正在休息,突然接到当时的总编辑王晨同志给我打的电话,说:“报社出了一件大事,你赶紧来报社一趟吧。”我赶到报社,才得知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北约的导弹轰炸了,我很熟悉的两位同事,光明日报社的两位记者许杏虎、朱颖同志也在轰炸中牺牲了。王晨同志说:“你要去一趟,中央组成了一个处理事故的专门小组,报社由你参加。”我说:“好,一定完成任务。”当天晚上,我就出发了,心里想着,一定要把善后的事宜给处理好,但同时作为一名记者,我应当将去南斯拉夫的所有经历和感触给记录下来。

    到了南斯拉夫,我看到了许杏虎同志的遗体,他的手还放在胸前,犹如握着一支笔。这个令人心痛的场景对我触动非常大。我想起了《木兰辞》里的一句话:“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第一次来到战场上,深深感到了作为记者的使命。许杏虎同志在南斯拉夫时,每天发一篇稿件,刊登在《光明日报》上。我想,我有责任将他的“战地日记”续写下去。出于这个最朴素的愿望,我坚持每天写稿,并根据在南斯拉夫80个小时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报道,题为《飞越关山赴戎机》。那时没有电脑和网络,这些稿件必须通过传真发回国内报社总编室,并通过电话进行确认:接到了没有?哪里有问题还需要修改?这是我作为一名报社记者的习惯。每篇稿子交上去后,都会紧盯着总编室,看编辑修改了哪儿,都是怎么修改的,直到文章上了版面为止。这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在今天如何做一名好记者?

    首先,我认为做记者一定要有“版面”意识,不能写完稿子就扔给编辑,认为剩下的都是他们的事情。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记者是报道文章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报纸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

    对比稿子修改前后就是一个“照镜子”的过程。只要编辑对稿件有所修改,就说明你的文字和报纸的报道标准还有差距,意味着你还有进步空间。直到编辑没有地方可以修改了,才说明你这个记者的写作基本合格。

    有了“版面意识”,还要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无论是编辑记者还是媒体的领导干部,都不能放下手中的这支笔。职务是一种分工要求,但本质上,大家都是记录新闻的媒体人。哪里有新闻,就应该主动地去报道,这就是我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在今天的信息时代,这种感觉很容易会缺失。我们要补回来,不断倡导这种责任意识,才能够当一名好记者。

    习近平同志讲过:“怎样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一名好记者的成长也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也就是要为记者们搭建一个增广见闻、不断提高报道水平的平台,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但是机会毕竟是有限的,要抓住机会,就要做一个有思想准备的人。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机会和个人努力都很重要,都不能缺少。

    现在年轻的编辑记者机会是很多的,因为现在的社会太五彩斑斓,可以报道的事情太多了。我们需要的就是勤奋,需要更加的努力,需要更多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去抓住各种报道的机会。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突发事件成为常态的时代,常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各种社会热点事件。如何从这些突发事件中找到报道的切入点,如何做好社会热点的引导,考验着记者的功力。只要你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点,那么在今天当记者,依然快乐无穷。这种快乐来自于那些争得“一日之辉煌”的新闻作品。无数个“一日之辉煌”串联起来,就会成就整个记者生涯的辉煌。

    我曾在光明日报社工作了21个春秋,回想起来,最幸福、最值得留恋的时光恰恰是当普通记者的那些年。因为那段时光很单纯,没有给自己设计过什么,也没有多想过什么,就知道好好写稿子,就希望看到自己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那样的生活是最幸福的。如同一个人回忆起童年时,感觉永远难以忘怀。在今天做记者,就要这么一心一意地扑在新闻事业上,那么你不但会成为一名好记者,还能感受到单纯的幸福。

 

来源: 光明日报-光明网 作者: 记者 田文姝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