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做新闻,永远不是比谁更会煽情

 

 

    二是网络语言的直接、赤裸与野蛮,让部分记者习惯于把肉麻当作有趣

  网络审美的开放、自由与混乱,也前所未有地冲击了报人的审美自觉。

  一篇讲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一名直肠癌患者术后肛门再造、生活质量提高的稿子,小记者写了很多技术的东西,通篇“肛门”两字有20几处。编辑除了留下一处,其余全改成了“出口”,并及时与她交流。没想到记者却并不领情:“我们并不觉得生硬,网上都这样写的,器官而已,倒是你自己太敏感了吧?”

  编辑无言以答。文章要锐气、霸气,但不能没有文气,如果为文者都没了文气,又何来大气呢?

  像上述,把去世遗体直接简称为冷冰冰的“尸体”,也属于这种情形。生活变得越来越物质,越来越赤裸裸,就见怪不怪;“屌丝”“避孕套”新闻,也因此赫然做到了标题上。

  另外,网络的开放、自由给了民众更多发言、参与、共情的空间,但网络也常给人“随地大小便”的混乱感。同样,传统媒体的审美价值判断也会受到网络的影响。“下半身”新闻成了社会新闻主打的常客。有一次评版,遇到一例全身被砍七八刀后救回来的生命奇迹,心血管科、五官科、外科、麻醉科等部门联合手术,与死神赛跑的瞬间,危机四起,细节很感人,既有对人的生命的关怀,也有对医学奇迹的惊叹。但是,有人提出,这样的新闻,看点应该落在这个人为什么生命垂危:他的老婆怎么与人偷情,他如何想去报复第三者,却又如何“无能”,反被第三者“擒翻”受害的故事。这的确是个“看点”,但却是个在社会新闻领域已经不称其为“新”闻的“熟面孔”。这样的“看点”要做也可以,但关键是怎么做。我们不能因为一味地迎合一部分人的口味,而丧失了媒体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新闻立场。

  还有借助网络“人肉搜索”,近乎掠夺性地把新闻资源榨干、用足;而对人的隐私的尊重,对人格的尊重,都被放到了第二位;好看,看个够,看个透,成为首要因素。

  比如,“14岁女生被家里的帮工侵犯做了妈妈”,《钱江晚报》最先报道,但做得比较克制和充满人文关怀,隐去了姓名、学校、住址,重在揭示外来务工者家庭忙于生计造成的对子女成长的忽视,以及对一直到生下孩子仍一片茫然的少女的担忧。更多的细节,不是《钱江晚报》的记者不知道,而是为了保护这个未成年人而隐藏。

  但个别媒体就肆无忌惮得多,他们甚至安排记者扛着摄像机赶到医院,非要拍女生的画面,在得不到允许后提出“拍一个侧面或背影”都可以,后来在医生的怒斥之下才悻悻然离开病房。另有媒体的记者千方百计地打听这个女生的住址和学校……

  14岁的妈妈,就这样被放到了聚光灯下。

  “漂亮吗?”“是不是问题孩子?”带着先入为主,有记者居然提问“你过去有不良行为吗?”“是被强暴还是自愿的?”问题粗暴,语言生硬,像一颗颗钉子,把孩子从惊恐,直接钉到了耻辱柱上。后来,就连派出所的民警都觉得太过分了,说“请放过孩子”。

  的确,她还是个孩子。她要成长,她还要活下去,而最重要的是,尽管做了妈妈,但仍然只是一个孩子!

  俗话说:“人家事情头顶过,自己事情穿心过。”如果能够换位思考,记者就不会这样问孩子。一味地猎奇,却把起码的情感与道义都忘到了爪哇国,由此写出来的报道自然是隔膜,甚至冷酷的。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作者: 梁建伟(钱江晚报社)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