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体会感言 正文

 

做新闻,永远不是比谁更会煽情

 

 

    三是与新闻现场的距离,导致心灵的距离

  曾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火灾新闻,报道一开头就写有人呼救:

  “某某某同志家着火了,大家快去救火呀!”

  感叹号还打了3个,不符合语言规范不说,这里的“同志”读起来令人堵得慌——那样紧急的火情,那样人命关天的生死时速,有谁还会在呼救时尊称一声“同志”。

  一眼就让人看出了虚假,看出了和现场的距离,让人误以为这是一篇关于消防演习的稿子。而真实火灾的核心内容——人员伤亡,在报道的最后才被提到一句“所幸,这次火灾没有人员伤亡。”

  这样的例子很常见。杭州浦沿有个叫“龙山化工厂”的出险,某电台连线现场记者,大致是“听说开进去了十几辆消防车”,经核实,的确是龙山化工厂一个原料堆出了情况,因为该原料堆外围是玻璃钢的,工人在操作时起火,玻璃钢的主要成分是玻璃纤维,这个东西燃烧冒出来的浓烟超过三四层楼高,到后来火情基本上被扑灭……一直到听完,转播别的内容了,仍然没有一丝关于人员安危的消息,因为记者实际上没在现场,所以,新闻的核心——“人”踪迹全无。

  还有一个截然相反的例子。有个暑期来探亲的孩子被货车撞死了,很多记者赶到了现场。有的粗粗了解后就打道回府了,大大小小的车祸天天发生,如遇到同类或者更大的车祸,这个稿子还可能被“兼并”或“死亡”。但有一位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现场的。他一直看着车祸现场被逐渐清理完毕,碎片、血迹、刹车痕……

  马路上一如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要真是那样该有多好,他正想着,却看到就在不远处,两只被撞飞的童鞋,各自孤零零地躺在地上——而它们的小主人永远都不会再穿它了。后来的报道就以这样的细节,这样的图片,震撼着读者的心灵:生命的宝贵,车祸就是人祸的警示,都默然力透纸背。那一天,这个新闻杭州同城媒体同题竞争,孰优孰劣,一分高下。

  所以,做新闻,永远不是谁比谁高明多少,谁比谁更会煽情,而是,谁离新闻的现场核心更近,更真实。就像《读者》,最好的文章,语言本身很朴素。

  文字的力量,在于你所看到的事情本身,在于你的心灵所触及到的每一个细节本身。20世纪最伟大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 卡帕说:“如果你拍的照片不够好,那只能说明你离战火不够近。”所以,报道的乏力,辞藻的堆砌,网络新词的生搬硬套,都是为了掩盖与新闻核心的距离。

  而语言隔膜、情感缺失的新闻,充其量只是一堆信息垃圾;记者呢,只是写稿机器,决不能称其为新闻工作者。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作者: 梁建伟(钱江晚报社)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