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叙事“编织故事”
深度报道有了好的“故事题材”,还要有好的表达把“故事”精彩地讲出来,这就牵涉到深度报道的叙事。
传统消息类报道因其基本功能在于迅速传达信息,由此形成了特定的叙事模式。而深度报道要讲“故事”,就必须借鉴文学叙事的模式,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此意义上,叙事不仅仅是组织材料的写作技巧,其本身也是一种力量。
借鉴叙事学理论,结合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定性,深度报道讲“故事”要特别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特别注重细节。细节是叙事中最小的组成单位,对表现主题往往有着“以小见大”的效果。就表现人物的细节而言,其往往来自于人物无意识的流露,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细节却最为真实。
从传播效果看,往往是细节成就了报道,留给人们的印象最为深刻,也最为意蕴悠长。2011年6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深度报道《生命的礼物》,讲述了“年仅22岁的大学生张磊因车祸离世,父母忍痛捐出他的器官”的感人故事。当医生骆钢强发现张磊身体健康,尝试着向张磊的父亲张天锐提出,眼角膜、肝脏、肾脏和一部分皮肤都可以捐献。报道写道:
眼前的夫妻俩,除了悲伤,反应很平静。张天锐想了一会儿,问道:“是不是捐得太多了?孩子身上要到处动刀子,疼啊。”
“捐一个器官和捐几个器官的程序是一样的,都要开刀。不过,捐的器官越多,做出的贡献越大。好多人等着救命啊。”骆钢强劝说道。
“总是捐,不如多捐些。”张天锐用劲地抹了一下眼泪,和妻子在早已准备好的器官捐献协议书上颤抖地写下了名字……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细节,把父母对孩子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深度报道强调要抓细节,对记者采访作风和新闻敏感都提出了要求,细节来自于记者的现场观察而不是来自于办公室的想象。在“抓细节”上,要坚守新闻的真实性。
同时,细节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考虑细节对表达主题有无价值,如果“为细节而细节”,势必造成报道的冗长堆砌。笔者曾编辑过一篇报道,洋洋洒洒6000多字,把记者何时从哪个车站坐大巴车、走高速公路去采访地、花费多少时间、当地领导已在高速路口等待迎接等等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些细节跟主题没有关系,也无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是对强调“抓细节”的误解。
其次,要在“矛盾”中凸显报道的张力。文学叙事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惯于将人物置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矛盾越集中、冲突越激烈,人物形象就越鲜明。深度报道讲“故事”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叙事方法,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注重发挥“矛盾”的力量。
2012年11月27日,《河南日报》刊发《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守和追求》,报道了新乡市辉县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范海涛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报道意旨就是要展现范海涛无私为民的情怀,在该主题下,范海涛所做的好事很难穷尽。报道则“择其要而述”,将范海涛置于“两大矛盾”之中:范海涛在公司资金缺口非常大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出资1.6亿元为村民建设新社区;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范海涛果断关闭落后生产线而不惜企业巨额损失。报道通过展示范海涛在矛盾中的言行和情感,使读者形象地感知到了他的优秀、无私、高洁和纯粹。这种将人物巧妙置于矛盾冲突中的处理手法,既能够对繁杂的素材进行“提纲挈领”地驾驭,从而使报道显得简洁明快;又能使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从而易于为读者所深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