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走转改 > 要论阅评 正文

 

深度报道讲好“故事”的三条路径

 

 

  用人文成就张力

  深度报道讲“故事”,要强化人文意识、在选题和采写上贯注人文理念。“故事”必须要有人,以人为报道主体,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只有这样,深度报道所讲的“故事”才能引发受众的心理共鸣,实现与受众的“深度交流”。2013年4月26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深度报道《生命的天平》,该报道讲述了“84名官兵耗费120多个小时寻找芦山‘4 20’强烈地震中被掩埋的普通农民李安全”的故事。这是一场“令人绝望的拯救”、甚至是“毫无意义”的拯救,因为李安全已没有存活的可能,而当时余震不断、险象环生,84名官兵的生命随时受到威胁。就在这样的“矛盾中”,“生命的天平”没有摇摆,一直保持着平衡。此时,生命没有“数量”之分,也没有“贵贱”之别,有的只是对“生命至上”的尊奉。也正是在这一刻,人性迸发、光芒万丈,映照着人间的美好。

  新闻报道强调“三贴近”和目前新闻界持续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无不是在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新闻传播理念。这就要求记者要树立正确的受众观,以一种平等的姿态通过报道实现与受众的交流。深度报道讲“故事”要关注“人”,是顺应尊重受众的内在要求。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新闻文本一旦离开作者就不再由其“控制”,受众接受与否、如何接受完全取决于受众。在此意义上,有效的新闻传播只有经过受众的参与和检验才能够完成。这也要求深度报道讲“故事”,必须关注“人”,从受众的角度去观照大千世界,实现新闻文本的审美体验。2013年4月1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升旗仪式上的爱情表白》,报道了一个中学生在严肃的升旗仪式上表达爱情以及由此引发反响的故事。这是一个早恋的故事,也是一个表达的故事,更是一个人性张扬的故事。报道选题本身就让人感动,而社会对这个少年的宽容所折射出的时代进步更让人欣喜。

  实践中,很多深度报道也讲了“人的故事”,但仍然没有跳出“高大全”的窠臼,将人写成了神。在这类报道中,受众看不到人,也感知不到人性的丰富。而将“人”写成“神”的深度报道,则是将受众置于一种被引导的位置,结果只能是受众对报道敬而远之,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背离。

  在社会变迁和媒介技术演进的时代背景下,纸质媒体面临着严峻挑战。无论是传媒竞争,还是传媒社会功能的发挥,深度报道之于纸质媒体的意义都不容忽视。强调深度报道讲“故事”只是一种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纸媒深度报道的功能以实现有效传播,还需要我们继续做艰苦的努力。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作者: 闫伊默(河南日报社) 编辑: 刘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