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记者杜芳:“追菜价”带来的启示
经济日报记者杜芳发言。高国全 摄
经济日报记者杜芳:我到报社的时间还不到两年,每年都参加了“新春走基层”活动。今年很多年轻记者都积极参加这个活动,还有不少人没有报上名。报社提前策划,精心部署,把“新春走基层”和“学习贯彻十八大”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结合起来,社长和总编辑带领大家走基层,目前有480多篇稿子和120多幅照片见报。
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这次“新春走基层”。当时正好是节前菜价大涨的时候,我参加了报社为此策划的“春节前夕追菜价”采访活动。农村新闻的报道经常是两脚带着泥去采访,虽然过程比较辛苦,但是出来的稿件往往是非常精彩的。在平常的“走转改”过程当中,经济日报经常组成老、中、青记者结合的采访组下去采访。而且,经济日报也有走基层的传统,非常提倡“脚底板下出新闻”,以前很多有影响力的作品都是来自于基层一线。
在这次走基层过程中,我们从田间地头,到运输蔬菜的车上,再到蔬菜批发市场,一路采访。如何把稿件写出新意来,也是我们不停思考的问题。
为了对情况先有一个总体了解,我经常在公交和地铁上采访一些买菜的大爷大娘,问他们最近的菜价是多少,菜价为什么贵,贵得有没有道理。当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协调完成以后,我和一个同事就带着之前研究所得的问题,坐上前往河北固安的大巴开始采访了,踏上了“新春走基层”的道路。深入下去,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回应问题,传递深意,这样的走基层会更有价值。
走基层就要下功夫去采访,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在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采访的时候,每个菜贩子都告诉我卖菜是赔钱的,这时采访如何进行下去?我并没有简单采纳菜贩子的说法,而是记下他们的成本和收入,然后跟他们去对帐。尽管又冷、又累,最后我整理出一个帐目反映在稿件中只有百来字,但是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真实可靠的信息。我想要菜贩子的联系方式以便后续采访,对方都直接拒绝了,后来,一个同事通过老乡关系要到了一个菜贩子的联系电话。我感受到通过攀老乡等拉近距离的方式,聊热了以后对方就不会有抵触心理了。总而言之,必须要拉近和采访对象的感情,用群众的交流方式和他们对话,贴近群众了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采访才能变得顺畅。在走基层的过程当中,我还发现了一些不懂的问题,回来以后及时补充学习。
凡是基层采访,我们都按照报社领导要求把文章的脉络捋顺,把文字打磨好,之后才能刊发出来。这组“追菜价”的稿件见报以后,在报社内外反响很好,不少读者打来电话反馈,这让我非常高兴。我今后要继续发扬新闻工作者“走转改”的精神,多听百姓心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走基层的道路上走下去。